“技能培训+规模化外出务工+务工补助”促进稳定就业。积极组织开展“技能贵州”、“粤菜师傅”、“贵州技工”“贵州绣娘”等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脱贫人口劳动技能。强化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支持各乡镇(街道)创办劳务公司、劳务合作社等,将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人口作为优先保障对象,确保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拓展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落实好务工补助,牢牢守住脱贫劳动力、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边缘易致贫劳动力“三类劳动力”稳就业保就业底线,按规定对“三类人员”首次通过有组织劳务输出方式到县外就业的,分别给予每人200-800元的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对新跨省务工且稳定就业满3个月及以上的脱贫人口(含帮扶监测对象),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助,最高不超过500元,稳住外出务工基本盘,切实增加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
“公益岗位+就业务工”促进农户增收。以村为单位,组织村级劳务合作社,分别有搬运工、泥水工、建筑工等不同的劳务队,积极投入到本村、本寨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治理开发乡村保洁、保绿、公共设施维护、便民服务等便民服务类岗位。尽可能吸纳脱贫人口到相应岗位就业务工,让脱贫人口充分参与到乡村建设、治理与发展当中来。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务工,增加脱贫人口工资性收入。
“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公司”促进养牛产业发展。以产业规划为引领、以项目实施为抓手、以资金落实为保障、以提升效益为目标。突出我县区域性产业发展特色和重点,以家庭农场、养殖大户为基础,采取“合作社+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公司”模式,加快推进能繁母牛养殖,有效提高脱贫人口在产业发展中的经营性收入。出台奖补政策,对能繁母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进行奖励扶持,对带动建档立卡户、监测户及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的合作社按规模进行奖补,以奖补促存量、以存量促增量、以增量促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