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进沙子坡这片生态森林,蓊蓊郁郁,早冬的冷风吹过森林,不见风沙,尽收眼底的是一片跃动的松涛林海。
看到如今满眼青绿的林场,很难想象过去的沙子坡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就是一片荒坡沙地。大风过处,黄沙漫天。周围的村庄也常受到风沙侵袭,气候干燥、缺水,连玉米都种不出来。
1985年,威宁县林业部门决定在沙子坡实施“人工造林”工程,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第一批松树种子。在造林人的艰苦努力下,在这片石漠化特别严重,当时被外界称为“地球上的伤疤”的不毛之地,通过人工栽种的方式种出了2.7万亩华山松。
从一颗树到一片林海,观风海镇的生态建设历经几代人的努力。风沙大、缺水的环境让华山松成活率持续走低,种下去的树苗枯死之后,护林员们接着种,就是这样与这片黄沙地死磕的精神逐渐“染绿”了这片土地。
生态环境建设,不仅要建得好,更要守得住。为了保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森林,观风海镇成立了支18人的护林小分队,日夜守护。一代代护林员们守着这片林子,从青年小伙子一直变成两鬓斑白的老人。林一代退休以后,林二代、林三代们接过了父辈手里的接力棒继续守护着山林。
“父亲说,每一棵树都有几代人的努力,来之不易。”作为林二代的柯贤华在父亲退休后,就接替父亲,守着这片林子长达28年。重复着每天巡山、防火、防虫等护林任务。
正是一个个像柯贤华一样的护林员们的日夜守护,沙子坡从荒山坡地逐渐变成了如今的到绿色宝库。
生态护林不仅让黄沙地变成“新绿洲”,还成为当地人民发展林下经济的沃土。
近年来,观风海镇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培育林下种植赤松茸产业,走出了一条林下“掘金”的新路子。
占地800亩的赤松茸生产基地,一年有2400多万元的产值。促进当地产业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提供了近100个就业岗位,成为当地群众皆知的”林下工厂“。
爱森林、护森林、用森林。如今,这里生产的赤松茸已经“飞”出贵州,远销北京、上海、青岛、广州、重庆等地。不仅如此,依托大自然的馈赠,每年,大批外地游客开车前往沙子坡,或亲自采摘或从周边群众手里购买野生蘑菇尝鲜,让这里形成了集野生菌生产、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旅游经济,一片森林实现了多重价值。
从“生态美”到“生态富”,从“绿色颜值”到“金色价值”。沙子坡林场用30多年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人类坚守的力量,成为威宁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成功典范。作为绿色发展的生动范例,沙子坡林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将一片黄土地变成了绿洲,还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如今的沙子坡林场,春天,风清鸟鸣;夏天,林海苍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玉树冰花。
从增绿到护绿,再到培绿,沙子坡林场的蜕变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