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桃花源”
——威宁县政协委员杨光华带农创业致富小记
通讯员 周应福
初冬时节,走进大街乡金星村的桃园,一个中年男子的身影在忙碌着,他就是毕节市市级农民讲师、威宁自治县政协委员,大街乡金星村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杨光华。
2008年,外出务工10余年的杨光华,毅然返乡从事种植行业,经过5年创业,2013年,他被评为毕节市“市级农民讲师”、2020年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称号,同时还是省级科技特派员。
为了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杨光华多次到发达地区种植大户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于2011年3月发展创办了威宁绿宝种养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集科研、种养相结合,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企业,注册商标“威岭”。2019年4月,威宁绿宝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得到全省第二届“贵州省诚信示范企业”授牌。
在杨光华的带领下,这里的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智慧,在党委政府及帮扶干部的帮助和指导下,摘掉了贫困的帽子,一步步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
敢让深山变“桃源”
大街乡地处偏远,土层瘦薄,土壤肥力差,酸性重,粮食作物广种薄收。无矿产资源,交通不便,村民经济条件差。
杨光华,这个朴实却“不安份”的农民,从小就生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由于家里贫穷,初中刚毕业,杨光华就外出做生意、打工,一干就是10余年。在这10余年里,杨光华饱尝了各种酸甜苦辣,但他却不断学习种养殖技术,特别是桃品种改良技术。
杨光华的梦想,就是要让大山里的贫瘠土上长出优质的晚秋蜜桃,带动村民致富。2008年,杨光华开始发展桃子种植,通过不懈努力和反复试验,2011年,杨光华从云南、山东等地引进蜜桃品种,通过与本地桃树嫁培育出晚秋蜜桃品种,一片片优质晚秋蜜桃基地逐渐建成了。并在威宁县陕桥街道陕桥社区南屯组建有100亩的科研示范基地,向更多的人推广种植技术。
春日,走进大街乡金星村,一片片桃花开得特别的的热闹,应和着这里的青山绿水,桃园中蝴蝶和蜜蜂在花间飞舞,一阵阵微风吹过,桃花的芳香沁人心脾。
蜜桃已经迎来了盛果期,亩产8000斤左右,市场价5元左右一斤,可实现亩产值4万元。
“桃园结义”共致富
杨光华的晚秋蜜桃种植实践成功以后,村民们纷纷跟着他种植晚秋蜜桃。为了将自己所学到的种养殖知识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大家一起共谋发展,帮助更多人富起来,2011年以来,杨光华进行晚秋蜜桃种植技术巡讲100余次,近万人受益。
杨光华精心探索研究出的“811”模式已得到群众的认可。“811”模式就是合作社负责技术支持,村委会负责协调管理,农户以土地入股模式,项目收益分配按农户占80%股份,村委会占10%股份(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占10%股份。
杨光华的实验基地也从3亩扩大到20亩,除了晚秋蜜桃1号盛果外,新培育出的锦绣黄桃、黄金蜜、秋雪等其他口味蜜桃也逐渐挂果,晚秋蜜2号正在培育中。
现在,在杨光华的带领下,大街乡种植中晚秋蜜桃1500亩,极大地促进了村民收入。
“蟠桃盛宴”“神仙”聚
晚秋时节,其他地方的桃子已经无处可寻,可大街乡金星村的晚秋蜜桃却正好刚刚上市。
因种植基地海拔高,生态气候非常适合桃子的生长,种出来的桃子个头大、外观美、产量高、水分足,肉厚脆嫩、香甜可口,深受消费者青睐。
走进大街乡金星村晚秋蜜桃种植基地,一个个圆润的蜜桃挂满树枝,散发出诱人的香味,仿佛一个个仙果降落人间,让人如痴如醉,美不胜收。
种得出种得好不算好,关键是要卖得出去。杨光华在儿子的帮助下,利用网络平台,让自家的桃子在微信朋友圈、抖音里“露脸”。买桃的人慕名前来,每年到采收时节,桃子不用出村就销售一空。
特别是国庆节以后,周边数百里的村民纷纷闻讯而来,各路“神仙”聚集大街乡金星村,摘“仙果”、品“仙果”、买“仙果”,杨光华等人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电子秤、篮筐放在路边,进林采摘、出林称重。大街乡金星村种植的晚秋蜜桃供不应求,总是被抢购一空,村民们的收入数字在不断递增着。
“桃花源”里生活美
近年来,大街乡金星村立足本土实际,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在杨光华的带领下,不断激发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从2017年开始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群众”的模式种植晚秋蜜桃。
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5户增加到现在的60多户,带动本村及周边营中村、牛吃水村500余户农户发展产业调整,村民收入正在逐年攀升,群众们幸福感和获得感十足。
如今,大街乡种植经果林3万亩(其中晚秋蜜桃1500亩)、中药材和蔬菜2万亩,走出一条绿色生态、农旅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杨光华的带领下,大街乡金星村,一幅美丽幸福的“桃源画”正在徐徐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