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411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从全县挂末到全县第一!海拉,一个偏远乡镇的教育逆袭……
新闻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拉中学教师何明胜正在讲课



江边小学的90后教师陈倩正在辅导学生完成作业

  “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海拉镇蝉联全县乡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综合排名第一,这实属不易。”威宁县海拉镇教育服务中心党总支书记蔡海波想起该镇教育的逆袭路,不禁眼泛泪花。
  从过去排名挂末被开会被点名表态发言到现在开会作经验交流发言,蔡海波说,现在他去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时腰杆挺得笔直。
  海拉教育逆袭有多不易?
  居住在这个地处云贵交界的牛栏江大峡谷深处,被刀劈斧削般的高山峡谷裹挟的偏远山区的人们,常常会提到“移动办学”“抓阄上学” 的心酸往事。
  1972年开始,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有学上,海拉镇平原村村民王传银在一栋老旧的土坯房里开始办学。随后的40年里,村公所、民房都成为了临时学校。“哪里有一块平地就在哪里办学,学生总是从家里背着桌子追着学校跑。”王传银回忆。
  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全镇有2000多名适龄儿童失学在家,入学率仅为38%,因为学校少,老师少,许多孩子只能实行“抓阄入学”,通过抓阄的方式来实行“差额上学”。  
  党的十八大后,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役,海拉镇领导层意识到,只有教育才能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彻底斩断穷根。2016年,海拉镇成立教育工作委员会,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首先要解决硬件问题。”海拉镇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修建教学楼,完善附属设施,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镇实施各类教育工程项目30个,投入资金超过5800万元。如今的海拉,乡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走进花果小学,红色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操场上孩童玩耍嬉戏,教室里书声琅琅。中午时分,食堂里飘出阵阵诱人的饭菜香味。六年级学生浦仕月打了饭菜,坐在餐桌上大快朵颐。
  “以前每天都要早起赶路去上学,全身的汗水要上完第一节课才能干透。”浦仕月回忆,现在学校有宿舍,一周只需往返一次,有了更多时间学习。
  目前,全镇已有校(园)10所,义务教育阶段的4032名学生全部入学。其中,7所完全小学全部为寄宿制学校。
  办学的“硬件”得到改善,教学的“软件”也要跟得上。在拥有20多年乡镇中学教学经验的蔡海波看来:“乡村教育要振兴,教师队伍是关键。”
  在偏远的海拉,教师“下不来”“留不住”“教不好”是该镇教育发展的最大难题。怎么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从源头上培养和留住乡村教育人才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的‘招数’是本着‘立制求质’‘学教共进’‘师生成长’的教学理念,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平台。”蔡海波说,在毕节市教育局及各有关部门的倾力帮扶下,学校在办学理念、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不断得到提升。并多次引进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交流活动,积极申请主办优质课、片区调研等活动,尽量去争取优质教学资源落地,让教师不走出校门就能提升能力。同时,积极为年轻教师提供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鼓励教师加入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提高业务水平。
  “刚来的时候条件差,都想着找机会调走。”2012年,来自盘州市的何明胜通过特岗教师考试来到海拉中学。现在,随着学校越建越漂亮,何明胜也获得了参加乡村名师工作室学习机会,业务能力大幅提升,先后获得了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先进教育工作者等荣誉。越干越有成就感的何明胜不仅不走了,还把家安在了海拉,扎下了根。
  经过几年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让起初鼓励教师成长的制度潜移默化地变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走进海拉镇江边小学,整洁明亮的校舍映着蓝天白云,水泥操场、教室、图书室等设施“五脏俱全”。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为静谧的小山村增添了一份活力。
  “每天下课后,我们还可以参加美工社团、棋艺社团,老师还会辅导我们做功课。”江边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唐天旭说,通过参加课后的兴趣社团活动,以前不善交流的他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在宽敞整洁的教室里,唐天旭说出了他朴实的梦想,“好好读书,看看外面的世界。”
  “农村的孩子比较特殊,很多学生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的地方,由我们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关心。”江边小学的90后教师陈倩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时刻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并定期进行上门走访。
  在海拉,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扛起了乡村教育振兴的大旗。秉承用心做事,立德树人的精神,这群年轻人正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前进,尽其所能为乡村孩子传授知识。
  “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我们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教育,大伙儿的信心非常足。”陈倩说,现在农村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在农村也能收获巨大的成就感。
  新蓝图壮丽多彩,新征程壮志满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在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新征程中,这个乌蒙深处的乡镇正奋笔疾书,努力交出人民满意的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