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毕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

龙街镇中心村的自来水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2023年1月1日到5月11日,降水量51.5毫米,较常年偏少56.8毫米,旱情有延续趋势,对偏远地区影响严重,但水利设施让村里人实现了使用干净卫生饮用水的自由,告别了逢旱就缺水的历史。
从威宁县城出发行车一个半小时,到龙街镇了解到,该镇水源多在山脚,但村民多居住山腰或山顶,如果没有引提水工程,村民用水十分不便。
威宁水务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负责人刘颖告诉记者,威宁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极易发生干旱灾害,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威宁县逐年加大了骨干水源工程、饮水安全工程、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极大提升了抗御干旱灾害能力。水利人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付出了不少努力和辛劳,不顾风吹日晒雨淋,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寻找适合建设水库的地点,不辞辛劳踏勘测量,建起一处处水利设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水安全保障,极大提升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为解决村民看得见水不能方便喝上水的困难,龙街镇2022年6月向县水务局提出修建马料河提水工程申请,2022年11月开工,2023年3月份完工并投入使用。目前该工程水源点水量充足,设施设备运转正常,每天向龙街镇中心、大寨、浦嘎、高峰四个村群众供水850m3以上,保障了2359户8814人的日常用水需求,同时也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以来用水困难的问题。
“以前,这四个村的群众使用的是季节性水源,一到枯水季节,水源点水量就会减小,出现供水不正常,群众用水困难的问题,所以,我镇常常采取应急供水措施,由于点多面广,不仅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同时也存在诸多送水方面安全风险。”龙街镇副镇长杨胜说,马料河提水工程建成使用后,解决了四个村的群众季节性缺水的问题,还避免了车辆送水时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风险。
“以前,要到5公里外拉水喝,到家后水还比较浑浊;现在,哪怕干旱每天都可以喝上方便的自来水,而且水质比以前好。” 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中心村69岁村民聂英成说。
水管中的水流不再闹情绪,开始稳定地送出清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龙街镇中心村村民赵孟琴告诉记者,以前水管里的水不稳定,经常段断断续续停水;自从去年春节前镇里的水源工程建设好后,就一直没停过水,水一直干净清澈。
怎样做好基层供水管网管理维护,是利用好已建成水利设施保障群众稳定安全用水的关键。
威宁水务局农水股负责人浦绍友介绍,他们实施农村供水保障运行体制改革,对原1224名管水员进行全调整,按照全职、专业的思路,成立管护中心41个,优中选优选聘专业化管水人员179人(巩固提升项目覆盖范围除外)、村级现有管护人员609名,开展管水员培训3次,全县专业化管护机制得到省市认可,目前市级已下文要求全市推广。
常驻威宁龙街镇马踏水厂的水管员陈怡和夏旭告诉记者,他们有4个人在水厂轮流值班,每天凌晨4点就要开始从一级水泵取水到水厂,净化消毒后送到高位水库,保持高位水池满水状态,保障村民24小时稳定用水;值班期间,每天都要巡查几公里重要路段的水管,定期要爬悬崖走几十公里把水管全部巡查一遍。
一口机井让百姓告别了挑水等水没水的日子。
威宁草海镇吕家河村九林组有一口机井,让当地村民告别了背水喝挑水用的历史,2023年初,老机井出问题后,草海镇政府立即组织人手勘察选址、调运施工设备,用时不到1个月时间,就在旁边新开一口机井,稳定了该村水源。
“得知老机井坏了后,镇里马上组织人员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不能修护后,安排专业人员进行选址和施工准备,克服困难从外地运设备,老机井坏了不到一个月就在旁边成功打好一口新井。”威宁草海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周江龙说,开辟新机井期间,政府用水车每天运送生活用水,保证村民用水需求。
吕家河村九林组村民陈明辉告诉记者,2015年前,每到枯水期,天没亮就要起床去几百米外排队挑水。自从有了这口机井后,方便多了,用的水比以前还清澈,更不用凌晨就去排队弄水了。
一条翻山越岭的水管即将让大片区域实现水自由。
记者乘车沿着威宁洛泽河提水工程水管线路见到,一条水管像蚯蚓一样爬行于山林沟谷之间,“风尘仆仆”几十公里将水送到威宁自治县县城及周边区域,让县城居民实现用水自由。
威宁水务局高级工程师祖文勋介绍,威宁洛泽河提水工程任务为11.82万亩耕地灌溉供水和向威宁自治县县城及周边乡镇应急供水;目前第一标段工程建设内容已全部完成,并于3月28日正式开始取水试运行,4月21日试水到达杨湾桥泵站500m3水池;正式供水后,可有效解决威宁自治县中部片区羊街镇、小海镇、五里岗街道、海边街道、草海镇、双龙镇6个乡镇(街道)耕地灌溉用水问题及县城应急供水。(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