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原村村民们用农机种植马铃薯
再过20天,么站镇平原村的6000亩马铃薯即将迎来收获期。6月8日,今年28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飞站在二道岩处,盘算着继续借助现代化机械的力量,快速完成采收以便第一时间抢占市场,壮大村集体经济。
“从今年开始,农业产业基地中的3000亩马铃薯采用机械化作业,开沟、起垄、播种、施肥、收获等主要环节均实现机械化操作,效率非常高。”王飞说。
平原村2023年的变化不止于此。农业产业基地不再像此前一样纯粹只种植蔬菜,而是改为第一季种早熟土豆、第二季种蔬菜、第三季种绿肥改良土壤。
新思路,新发展。2021年换届后,平原村“两委”共有两位大学生、一位高中生、一位退役军人。2017年,王飞从贵州工商职院毕业。2021年,在么站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动员下,他决定从桥梁行业辞职返乡,带领村民闯出一片天。
2022年1月底,贵州省17800余个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圆满完成。此次换届后,村党组织书记中新当选的占58.2%;大专及以上的占54.6%,比上届提高20个百分点;平均年龄40.5岁,比上届下降6.5岁。
和全省许多乡镇同步,选优配强后的么站镇村(社区)干部队伍也有了大变样。截至目前,16个村(社区)共有52位村干部,平均年龄35岁。其中,本科生11人,大专生21人,高中生/中专生12人。此外,新飞村党支部副书记陈能和大树村村委会副主任王雄生于2000年,是全镇村干部中的00后。
目前,么站镇村(社区)干部主要由致富带头人、大学生、退役军人等人员组成。其中,不少人是云南师范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民族大学等学校的毕业生,干部队伍不断朝着年轻化、高素质化方向发展。
“么站镇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基层治理生态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热情高涨,干事的拼劲、冲劲和闯劲都很强。”么站镇党建办负责人夏井卫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最新方针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产业……上任以来,么站镇的村(社区)干部们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切实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助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
在工作岗位上,村干部们摩拳擦掌。2022年,水塘村积极对接金融机构,为82位村民争取贵州银行“兴农贷”和农村信用社“贴息贷”,共获得408.25万元的养殖金融贷款支持;岔河村依托光伏发电项目,采取“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农光互补基地种植1000余亩蔬菜,解决了60%农户的就业问题。
为进一步增强全镇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2023年2月,么站镇印发《么站镇干部职工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按照“三查三比”(查成绩、比创新;查卫生、比干净;查作风、比执行力)进行考核,相关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评优评先、奖金发放、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
对村(社区)干部而言,么站镇考核办按照每人每季度抽取900元进行绩效考核,扣除排名后三名的村(社区)绩效资金,用于奖励排名前三的村(社区)。
2021年换届后,毕业于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夏强华从50多岁的耿忠朝手中,接任新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职。刚上任,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夏强华鼓励村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办理事务,“网上办”事项覆盖率超80%。
任期内,夏强华的其中一个目标是村集体经济累积达100万。近期,他正与班子成员动员500余户村民融入“三小园”建设(果园、菜园、花园)中来,并打算全面依托短视频平台,通过线上的方式宣传新飞村,走农旅结合的发展路子。
“上任以来,变化最大的要数新飞村村民们对村‘两委’工作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干群关系也有了明显提升,我们往后的干劲更足了。”夏强华说。
土地,不仅能种农作物,也能长出梦想。未来,么站镇将持续做好“育苗”和“用苗”后半篇文章,培育一批学习型、思考型、主动型、担当型、落实型、廉洁型村(社区)干部,让年轻人顺利“壮苗出穗”,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