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开启毕节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建设乡村振兴新典范)

朱德才正在打扫圈舍

朱德才正在打扫圈舍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年来,盐仓镇紧盯肉牛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紧紧牵住“牛鼻子”,发展牛产业,积极引导群众开展规模化养殖,有效拓宽群众增产增 收渠道,让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来越有“犇”头。
9月的盐仓镇高峰村,秋高气爽,山青草绿。
9月7日一大早,坐落在青山脚下的高峰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就传来牛儿“哞哞哞”叫声,圈舍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明和村民朱德才正忙着打扫圈舍、投草喂料。
李明介绍,近年来,高峰村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突破口,由党支部引领,成立村集体合作社,依托交通便利、饲草丰茂等优势,大力发展能繁母牛、肉牛养殖,让养牛成为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富民产业。
“现在我们合作社有肉牛22头、能繁母牛25头,今年还产了40头小牛。养牛产业发展中,我们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坚持‘四个统一’,即统一购买、统一销售、统一饲草,统一饲料,通过做给群众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以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李明说。
做给农户看,带着农户干。这是高峰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发展理念,一直参与养殖的村民朱德才满意地说,抱团发展才能合作共赢。如今,他不仅实现就近就业,还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当起了饲养员、走上了养殖路、发起了养牛财。
“我在合作社里养牛,每个月工资3000元,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科学养殖技术,于是我自己也发展养牛,目前养了10头肉牛,价值15万元左右。”朱德才说。
有了技术引领、有了示范带动,群众养殖自然底气十足,具有天然优势的高峰村,在养牛产业上一路前行,在增产增收上也是稳步前进。
“高峰村目前有5600余亩天然牧场,村民一直都有养牛的传统。去年以来,得益于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引领,全村养牛数量从817头增加到1761头,实现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李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