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威宁自治县三河村。(林民 摄)

威宁自治县三河村蔬菜基地涨势喜人的蔬菜。(罗喜贵 摄)
蔬菜农田集中成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三道河静静流淌……俯瞰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三河村,一条公路蜿蜒盘旋,两侧农田错落有致。
新雨过后,三河村的土地饱浸甘霖。在这里,每天刚摘下的豌豆尖带着水珠抢“鲜”上市,随着一车车货运远销成都、重庆等地。
“已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亩,新增机耕道8.1公里,新增河渠治理5公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5%以上。”三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廷俊介绍,目前,村内共发展马铃薯8000余亩、玉米3500余亩、蔬菜1000余亩、其他作物1760余亩。
“新鲜、水灵……每天我们的豌豆尖都供不应求。”贵州掌上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庆升说,新鲜采摘的豌豆尖将以订单形式销往各地,价格自然稳中向好。
三河村平均海拔2100米,冬季冷凉,夏季温凉,适合豌豆尖、红菜薹等高山冷凉蔬菜生长。该村蔬菜基地通过巧打时间差“错季种植”,因地制宜选育蔬菜品种,不仅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还为周边村民提供就近务工的机会。
去年以来,三河村累计开展6期技能培训,培训村民150余名,协调在村内安排公益性岗位27个;积极动员村民外出务工,全村脱贫户监测户总务工人数559人。2023年,全村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5392元,增速约20%。
在豌豆尖等作物种植到采摘期间,蔬菜基地日均可吸纳劳动力40人左右,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为了更好地照顾当地务工村民,赵庆升选择采取“每日结”的薪酬结算方式。“一天下来,多的时候能拿上百块呢。”三河村村民齐德芬一边摘着地里的豌豆尖,一边兴奋地说。
赵庆升算了一笔账,现在的蔬菜运输都可以在手机下单货运。今天预约,明天就上村取货,比以前便宜了太多。省下来的钱不仅能带动更多村民致富,还能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再出一把力。
这样高性价比的商品运输方式,不仅得益于智慧物流的建设,更得益于当地政府在道路设施上的修建维护。截至目前,三河村新修产业路7条9400米,新修生产便道4条1210米,让新鲜的蔬菜有了走出大山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