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宋邦辉 满家敏) 近日,威宁第五小学四年级(9)班教室里,颜兴慧老师以“听红色故事 当红色儿郎”为主题为学生们讲授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金色鱼钩》原型人物威宁籍老红军王玉清的革命故事,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和军嫂玉秀”原型人物王发坤和妻子李金花的感人故事,让同学们深受感动。
课堂上展现了威宁高原兵“立功群体”,让学生们对威宁军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都为威宁高原兵呈现“群体功臣”现象而骄傲,激发了学生们崇军尚武的热情。
“让同学们了解更多威宁红色故事,从中感受到威宁革命先辈舍己救人、无私奉献、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和革命斗志,树立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这是我设计这堂思政课的初衷。”颜兴慧老师说。
“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资源,我们注重将红色文化渗透到课堂当中,设计红色思政课,为思政教学提供了最真、最实、最有温度的教材,增加了思政课的课堂感染力。平时还要求教师多给孩子们讲红色故事,要求学生多看红色影视,多参观革命旧址,让红色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该校副校长李春艳说。
双龙镇凉山社区是远近闻名的“功臣村”,孕育了诸如一等功臣赵海永等在内的二十余名立功群体,形成了浓厚的参军氛围。在全县注重把红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的背景下,据凉山小学祖文果老师所述,该校正积极探索将红色文化及功臣事迹等元素融入思政课堂之中,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威宁县人武部联合县教育局,将威宁300余名退役功臣聘请为“兵校长”,定期到受聘学校开展国防教育,讲授红色思政课,激发学生对国防知识的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人,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县委常委、人武部部长富明说:“2024年,威宁报名参军人数较往年显著增长,增幅高达6倍,威宁人民参军报国的热情越来越高。红色思政课作为我县国防教育的鲜明特色,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点燃青少年爱国情怀的有力举措。下一步,我县将全面推广红色思政课,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积极营造浓厚的‘爱国拥军、全民国防’氛围,为强军兴军事业贡献威宁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