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48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农光互补”一地两用实现“借光生金”
新闻作者:夏静 赵伟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质生产力的威宁实践
“农光互补”一地两用实现“借光生金”
记者 夏静 赵伟


仙水窝区域农业光伏电站

  威宁依托丰富的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优势,始终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农光互补”项目,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默契配合”,实现“一地两用”,借“光”生“金”。
  芒种刚过,走进位于双龙镇高山村威宁能源公司的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正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绿色电能。
  光伏板下,莲花白迎来丰收时节。务工群众一大早就在地里忙活开来,采收、背运、装车……忙得不可开交。在光伏板的映射下,一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在山坳间缓缓打开。
  “我家流转12亩土地给公司,一年的流转费就有近万元。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用来种牧草喂牲口,节省了草料成本。”高山村村民马赛林说,她在电站的农业种植示范区里务工,每天工资90元,一块土地实现了多份收入,很划算。
  平均海拔2200米的威宁,全年平均日照数达1800小时以上,光照资源丰富。多年来,威宁能源公司大力推动“农光互补”项目,采用高支架和大间距布置光伏阵列,电站在发电的同时,也让光伏板下的土地可以继续耕种,带动当地群众增收。
  “土地流转费每亩500元,每五年递增10%,20年算下来每亩就是1万余元,一次性付清20年的流转费用。”据威宁能源公司乡村振兴部职工蒋陈海介绍,在流转的土地上面搭建光伏板后,又把土地返还给当地村民实施农业种植,种植产生的所有收益都归村民所有。
  据了解,仙水窝区域农业光伏电站共占地面积11487亩,可耕种面积5838亩,目前已耕种面积5410亩。自2019年电站建成以来,充分利用光伏电板遮阳光、聚雨雾的作用,一年四季轮作莲花白、红菜薹、萝卜、马铃薯、牧草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农光互补”使绿色能源和绿色农业“跨界融合”,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清洁能源和增加收入的机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凸显,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市场空间。
  “我们仙水窝区域(农业光伏)电站装机容量38.5万千瓦,年平均利用小时1142个小时。截至6月12日,发电量达2.45亿KWh,利用小时数为570.7小时,节省标准煤7.9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4.46万吨。”仙水窝农业光伏电站职工张小涛说。
  目前,全县共有39个农业光伏电站,其中已建成28个、在建11个。去年,光伏板下农业种植面积达2.6万多亩,解决务工8万余人次,农业增收约5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