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书院位于遂川堆子前镇鄢背村井下组,当我们到达时,书院的负责人和镇政府的一名副镇长正站在书院门口等着我们。看来,他们已等候多时了。看着他们笑容可掬,热情相迎的样子,我有些感动。作协不过是个民间组织,无职无权,指挥不了别人。县里的作家协会,名为作家,其实大部分会员充其量不过是个写作兴趣爱好者而已,没什么功底,更没什么名气。但当地政府却很重视每一个文化人,重视每一个有可能向外宣传推介燕山书院的机会。
书院显得古旧。大门口,端端正正而遒劲有力地写着“燕山书院”四个大字,大门两边悬挂着一幅楹联:山色真图画,水声奏管弦。鄢背村前后青山,绿水绕村,此联可谓描摹真切,入景入情。
书院负责人告诉我们:燕山书院是当地黄氏家族开基之祖黄由相的三个儿子义方、义言、义齐共同修建的一所家族书院,始建于清乾隆59年(1794年),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竣工,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982平方米。燕山书院设内外两大部分结构,外部结构有院门、棂星池、院坪、马厩;内院结构以天井为中心,环绕着它布置前厅、下房、左右厢房、讲学堂、文昌阁及辅房等,组成四水归堂的四合院式建筑。
我们慢慢走着,四处看着。书院建筑飞檐翘角,廊回道转,柱梁纵横,气势非凡。院内雕梁画栋,彩绘栩栩如生,既有狮啸鹤舞,也有凤翥龙腾,还有许多布满彩色人物故事画,内容均为明理求学,修身仕途等。其雕刻和绘画艺术,说实话,我们并不很懂。但我们知道,这是古代工匠精雕细刻,一笔一划完成。现代人做事图快,追求的是批量生产,像这样在一个普通乡村的建筑中慢工出细活,挣不到什么钱,愿这样做的人就很少了。
书院内有许多错落的小房间,都摆着仿古的课桌。这里清静的环境让人容易静心,让人感觉特有读书的气场,我们都忍不住端坐于桌前,想听听先生的讲学,发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当年,燕山书院实行分班教育,而且从启蒙教育一直到县学都有,相当于现在一个学校从小学办到高中,这在古代私塾教育中极为罕见。在这里读书的孩子主要是黄氏族人,另有极少部分与家族沾亲带故的孩子。书院高薪聘请有学问先生,孩子读书全部免费。这可以看出黄氏家族的实力,更可以看出他们对教育的重视。据史料记载,书院建成以来,从这里考取的进士有3名,另有30余名秀才、举人等。在这一个偏僻的乡村,可以说是升学率相当地高。但更重要的是,有了书院,村子就有了文化气息,村里的孩子就好学上进,明白事理。
古建筑,一怕天灾,一怕人祸。那雷电或火烛引起的火灾,让百年老屋毁于一旦,那风霜雪雨的慢慢侵蚀,也是木建筑难逃的噩梦。那人为的破坏,特别是上个世纪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席卷全国的“破四旧”运动,更是让许多古建筑难逃一劫。但燕山书院是幸运的,在鄢背村人民小心翼翼的保护和修缮下,燕山书院虽经受了自然和风雨的考验,但这么多年一直屹立不倒。书院也短暂受到过冲击,但更多的村民站起来,跟头脑一时发热的年青人讲道理,让他们自觉理亏,悻悻离去。是的,书院什么时侯不是教人知识,教人求真求善的圣地吗?当然,人有历史局限性,但那是人的原因,不是书院的错。
燕山书院,在全国来说,并不很有名。但大大小小分布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穷乡僻壤的书院,不正像星星之火,点起了文明之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