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549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679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委政府行政办公中心B区六楼
穿上军装是铁骨硬汉 脱下军装是时代标兵
新闻作者:毕节日报记者 高琦 李华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原兵) 


威宁退役军人马举卫:穿上军装是铁骨硬汉 脱下军装是时代标兵




在“厄尔布鲁士之环”军事竞赛中登顶的马举卫


  “爸爸,你为什么要当一名军人?”
  马举卫晚上在家里翻看在西藏服役时的老照片,小女儿马可欣便钻进他怀里,在新兵合影中,很快找到了站在最后一排的爸爸。
  面对刚过完2岁生日的女儿提出的问题,32岁的马举卫愣了愣神,左手下意识搂紧女儿,深邃而锐利的目光射向窗外,穿透夜空,8年多军旅生涯的画面一 一浮现在眼前——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人迹罕至的边防哨所,“黑豹突击2015”特种侦察兵集训营里战士们响亮的吼声,“欧洲之巅”厄尔布鲁士山麓刀割般锋利的火山岩……
  这些马举卫亲眼所见、亲身所至、难以忘怀的经历,一下从心底涌出来,他看着女儿闪闪发亮的眼睛,一时不知该从何讲起。
  一通来自威宁县人民武装部的电话打破了沉默,马举卫放下女儿,整理装备,走出家门,准备组织民兵轮训晚点名。
  “我们都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2018年8月,一则题为《“不抛弃不放弃,倒也要倒在终点”——中国陆军赴俄参赛队员的厄尔布鲁士战斗宣言》的新闻被各大媒体转载:威宁籍士兵赵海永在国际军事竞赛“厄尔布鲁士之环”克服自然崖壁课目中,在即将攀上60多米断崖时不慎跌落昏迷,随后在同组战士们呼喊下恢复意识,强忍伤痛徒手攀爬,再次抵达目标地点,建立保护站,为山下11名队友冲顶设置绳索。
  当日,在断崖下,11个人的呼喊声中,最关切的那一个声音,就来自马举卫。这种关切不仅因为两人都是来自威宁的同年兵,更因为在同一个连队的他们赛前有过约定。
  2017年冬天,休假回家的马举卫刚过完春节,就接到连长的电话:
  “比赛通知来了,迅速归队。”
  连长口中的“比赛”就是“厄尔布鲁士之环”,是国际军事比赛中时间跨度最长、参赛课目最多、体能要求最高、比赛环境最恶劣的一项赛事。
  马举卫回到连队当天,同样回家休假的赵海永已经在营地等他了,并带来连长部署的任务:“既要做领头兵,又要当训练员。”一同从威宁走出的二人,在部队一直互相“比”着训练。马举卫耐力足,赵海永爆发力强,体能互补的两个新兵,刚下连队没多久,就在各项军事竞赛中包揽冠亚军,成为军分区出名的“双子星”。那一天,他们共同向连长立下军令状:“老赵冲锋,老马断后,誓夺第一。”
  厄尔布鲁士山平均海拔3900米,区域内除了锋利到可以割伤皮肤的火山岩,还有掩藏在厚雪之下,近一个成年人宽的冰缝。
  “在这种相当复杂的自然条件下行军,拥有经验丰富、素质过硬的领攀者与收尾者尤为重要。”马举卫说,前者要开拓科学的行进道路,掌控全队行进节奏;后者要在回收工具的同时,帮助落后队员跟紧队伍,确保没有战友掉队。
  赛场就是战场。互相托付安危的两个威宁兵,不仅彼此信任,更拥有共同的意志。在赵海永坠崖昏厥的时候,马举卫确认赵海永身体无恙后,就一直喊:“老赵!快起来!没时间了!”
  马举卫说:“我们都不是轻言放弃的人。”
  为了追回克服自然崖壁课目中落下的时间,赵海永与马举卫在比赛最后一天带着全队奋力冲顶,以超第二名20多分钟的成绩获得该单项第一。中国军人以顽强的意志,让五星红旗在“欧洲之巅”高高飘扬。
  赛后,赵海永、马举卫分别荣立一等功、二等功。自此,两个来自威宁的年轻军人,像两朵来自乌蒙山的索玛花,盛放在雪域高原之上。
  “我向来不会落后”
  负重近30公斤快步行军,寒风随喘息大口地灌入肺腔,在厄尔布鲁士山高低起伏的冰碛之上,在这个马举卫家乡海拔两倍高的地方,他也曾问过自己那个问题:“为什么要当一名军人?”
  马举卫出生于威宁县观风海镇,他的爷爷是退伍军人,从部队退役后,依旧保持着军人作风,“爷爷讲话声调铿锵,做事利落。小时候,他就是我心中的英雄。”
  受爷爷影响,一颗军绿色的种子在年少的马举卫心中悄然生根。6岁以后的他,在家里,听长辈讲红军长征过威宁的故事;在学校,听老师讲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从家到学校8公里的山路,成了他提高身体素质的最佳路径。
  2011年12月,18岁的马举卫选择了部队,离家的那天正逢飘着小雪。在后来的记忆中,马举卫觉得“青藏高原与冬天的威宁也没什么区别”。
  那一天,不善言辞的父亲仰面靠坐在沙发上,用帽子遮住半张脸,一言不发。坐在去往贵阳的车上,想着父亲对自己从军的期望,马举卫给父亲发了一条短信:
  “爸,我是向来不会落后的。”
  到了连队,作为新兵的马举卫反复对自己说着这句话。他一边极力适应青藏高原稀薄的氧气,一边反复锤炼自己的基本功。2012年,入伍不满1年的他参加军分区比武,凭借优秀的课目成绩,获得综合第一名,立下人生中第一个三等功。
  2015年,马举卫参加成都军区组织的“黑豹突击2015”特种侦察兵集训,取得综合第三的成绩。
  “饿了就到树林里摘野果,到小溪里捕鱼蟹。”集训以特种作战小队敌后特种作战为背景,马举卫在没有任何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在云南热带雨林中进行了3个月的魔鬼训练。脸上、脖颈的皮蜕了一层又一层,他只送给自己两个字:坚持。
  在模拟负伤单兵脱困的单项中,为达到与真实情况高度相似,他捆绑双手进入泥潭,一路上依靠躯干挣扎着前行脱困。
  起初,泥水只是裹满全身,随着行进,泥坑越来越深,双眼、双耳都被泥浆糊住,在感官逐渐失灵的状态下,马举卫告诉自己:“我每向前走一步,都是对自己的一次超越。”
  “光荣的背后是责任”
  “尽力超越自己,加练三分之一。”是马举卫在部队上养成的一个习惯。
  身体基础素质相对好的他,当没有对手时,就会与自己比赛:“5公里跑步用时再缩短1秒、引体向上再多做3个、投弹再远10公分……”一点一滴的进步,成就了后来的马举卫。
  “没有酸痛的训练是达不到效果的,没有克服难点的工作同样也是。”2020年4月,马举卫退出现役,同年9月安置到威宁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加练三分之一”成为他退役之后对工作和生活的要求。
  2020年12月,威宁县公安局第一次指派马举卫配合县武装部,前往贵州省军区参加比武竞赛活动,退伍初战他即获得个人综合第二名。
  走进马举卫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面“功勋墙”。除了在部队上的立功受奖之外,退伍后的所有表彰与嘉奖也悉数在列:2021年参加毕节市公安特“巡”警实战综合技能大比武,取得个人成绩5000米第一名、攀爬滑降第三名;2022年参加毕节市公安特“巡”警实战综合技能大比武活动,取得个人成绩5000米第一名、攀爬滑降第一名,毕节市公安局给予嘉奖;贵州省“最美劳动者”……
  面对荣誉,这个“90后”老兵却很淡然:“功勋只是对过去工作的认可,而荣誉背后,是前行的动力和责任。”
  “爷爷讲过的故事,老师讲过的故事,都是光荣的故事,在那个时代,光荣常伴着牺牲,而与他们相比,我是幸运的。”马举卫清晰地记得,新兵下连第一次远远地望到边防线,脑海里浮现的是父母和家里的土地,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这身军装肩负的责任。
  “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马举卫感谢西藏的军旅生涯让他变得成熟,如今的他,不仅将眼光望向自己的未来,也望向下一代的未来,“我希望孩子不是单纯地通过警察、特种兵或是立功者的身份了解我。”马举卫说,如果女儿再问他为什么要选择当一名军人,他会告诉她:“为了守护每一个像我们这样平凡又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