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底乡板底村
记者 沈光勇 李玉琴 毕节日报记者 杨士广 高大涛 彭博

板底小学民族特色大课间

彝族同胞正在演奏月琴
深秋时节,碧空如洗,天朗气清。
近日,记者走进威宁自治县板底乡板底村,入眼一片色彩缤纷——葱翠的远山簇拥着黑红黄三色为底的民族建筑,排布错落有致,宽阔洁净的马路纵横其间,路两旁点缀着明黄的银杏。在村里的民族文化广场上,几名身着盛装的彝族少女抚奏月琴,清脆悦耳的琴声引得老人们颔首微笑,勾勒出一幅美丽宜居的村居图卷。
板底村是一个少数民族村落,彝族人口占比95%以上,其村名源于彝语音译,意为“山间坝子”。诚如其名,这里坐落在百草坪山麓下,群山环抱。数百年间,一代代彝家儿女依靠大山和草场,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并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囿于交通闭塞,村民们依靠种植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板底村也曾戴上了贫困的帽子。“板底村,雾罩沉。客人来了无好酒,家里没条好板凳。”当地老人的顺口溜,是当时的生动写照。
思路一变天地宽。近年来,板底村围绕农业现代化,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同时,抓住旅游产业化发展机遇,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与优美的自然风光资源,通过建设彝族风情小寨,发展特色旅游,鼓励村民销售传统美食以及农特产品、传统服饰,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板底村迎来新景象。
2011年,板底村获得“贵州三十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称号;
2014年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21年入选贵州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
近年来,板底村不断擦亮民族村寨的“金字招牌”,逐渐让更多村民吃上“旅游饭”。
“平常周边乡镇的人都喜欢来我们这里游玩,累了就停下来喝点咂酒,吃点荞粑粑。不远处就是百草坪,碰上火把节、彝族年和其他大型活动,游客多得都招呼不过来。”板底村村民李先应笑着说。
每逢重大节日,《阿西里西》悠扬婉转的曲调萦绕在李先应的耳畔,回荡在板底村的各个角落,更撩动板底村热衷于民族文化传承保护者的内心。
2022年,威宁彝族月琴调被纳入贵州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消息传到板底村村民龙顺荣的耳朵里,让他倍感振奋。多年以来,他与女儿龙光艳一直致力于传承与发扬板底村彝族的月琴技艺,义务教授乡邻弹奏月琴并收集整理曲谱,截至目前,父女二人收集了1000余首月琴调。
龙光艳说:“月琴是彝族人重要的乐器,常用于青年男女的社交和恋爱中。板底乡被称为‘月琴之乡’,很多人家都有月琴,人人都能弹上几曲,现在还流传着包含历史故事、牧歌、酒歌、迎客歌在内的众多月琴调。”
在板底乡,传统文化的接力棒,不仅在民间温暖传递,也在学校的课堂上熠熠生辉。在板底村板底小学,老师们利用每天大课间时间,将月琴演奏、撮泰吉、撒麻舞、铃铛舞等纳入课间活动范畴,组织学生集体学习训练。
走进该校民族文化陈列室,里面整齐摆放着锄头、蓑衣等生产生活用具,传统民族服饰、彝文书籍依次陈列,散发出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为帮助学生更好传承民族文化,板底小学还开设了彝族文字书法兴趣班,让学生在一笔一划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学校十分注重民族传统文化技艺传承发展,将民族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和大课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当好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板底小学民族文化办公室主任李亚东说。
月琴悠悠,弹奏彝乡百年风采。如今,板底乡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导板底村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展,让这座古老村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火把节、彝族年等特色民族文化不断传播,越来越多的游客循着优雅的曲调来到板底,揭开百年彝寨的神秘面纱,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板底村民间文化丰富多彩,自然风光好。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扬优势,将文化传承与创新有机融合,以保障民生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落脚点,继续推动特色旅游业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板底村党支部书记龙再先信心满满地规划着村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