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00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凰鸟不来,河里不现瑞图,我算是完了!”
  笔记:《论语注疏》“有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不得见也。”这样悲观的章句,多次出现在《论语》中,李零先生说:“是孔子临终的哀叹,时年479年。”可见,孔子一生致力恢复小康,再现大同,临终了,毫无成效,内心极其哀伤。
  9.10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试译:孔子看见穿丧服的,戴着祭祀帽子的和盲人,会见时,即使很年轻,都会站起来;经过面前时,一定做到有礼节又快速通过。
  笔记:这是礼貌,孔子极其重视,人之间的温暖,在这些细微的礼貌上体现出来。孔子的修养,仁人的体现。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
  试译:颜渊深深感叹:“越仰望越高大,越钻研越坚固。看到在前面,忽然又在后面。夫子一步一步引导,以广博的知识丰富我,以严肃的礼制约束我。使我想摆脱都不能,既充分发掘我的才能,又让我笔挺站立。因此我想跟着他走,又不知道怎么走。”
  笔记:颜渊赞美自己的老师:孔子学问又简单又高深,让人看得见,摸不着;孔子教育方式符合实际,让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孔子人格魅力,十分崇高。
  9.12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试译:孔子生病,子路让同学们以臣子名义侍奉。等孔子病缓和后,说:“子路欺骗我很久了。我没有臣下却有了,我在欺骗谁?难道是天吗!与其死于臣下之手,不如死于弟子之手!况且我不得以礼安葬,难道要丢在路上吗?”
  笔记: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大概很难过,一片好心全当驴肝肺。其实是好心办了坏事,他没弄清楚孔子在乎的是什么。孔子对生死,看得很淡,却很在乎礼制的传承,“大葬”在古代是臣下下葬君王的礼制,孔子认为,以弟子埋葬先生之礼,安葬他合乎礼制。子贡这种做法,明显是不符合礼制的,孔子当然要批评子贡。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试译:子贡说:“这里有一块美玉,是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个懂行的人卖掉?”孔子说:“卖掉吧!卖掉吧!我是等待出价的人。”
  笔记:《论语新解》“韫,藏义。”“待价而沽”就是从这里来的。这章直截了当,孔子说,他想做官啊。《红楼梦》“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云: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估计孔子也和贾雨村一样,感叹“平生抱负苦未逢时”!
  9.1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试译:孔子要到九夷之地去居住。有人说:“那么简陋的地方怎么办?”孔子说:“有君子去了,还有什么简陋的?”
  笔记:九夷,没有开化的地方。从这里看,孔子谈“为政”不是单一谈政治,兼有教化天下的意思了。“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本章对君子的要求对后世积极影响十分值得肯定,刘禹锡《陋室铭》是最好的注解。
  9.15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试译: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修正音乐,‘雅’‘颂’回到自己的位置。”
  笔记:孔子删诗书、正礼乐,使之有自己的位置,这是他周游列国不得志而回到鲁国所做的事业。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试译:孔子说:“在外面侍奉公卿,在家侍奉父兄,丧事不敢不勤勉,不好酒贪杯,对我还有什么呢?”
  笔记:工作勤恳,生活自律,践礼行义,孔子修养很高啊!
  9.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试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它啊,不分白天黑夜。”
  笔记:至理名言,光阴易逝,人生难再,从中学开始,就感受到它对我对待求学和对待人生的影响之巨大,乃至于我十分认可“当下”这个概念,其积极作用,用古人的话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试译:孔子说:“我没看见过喜欢道德的人像喜欢容色的人。”
  笔记:《论语新解》“孔子此章所叹,古固如此,今亦同然,何必专于卫灵公而发之?”《论语今读》“钱解甚好。好色之色亦可作宽泛解,不必止于女色,一切过度之华美文饰均是。”前面我提到,这就是我为何不翻译为女色,翻译为容饰的原因。
  9.19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试译:孔子说:“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箩筐土,中断了,我也停止了。好比填平一块地,虽然只倒下一箩筐土,如果继续,我也继续下去。”
  笔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凡事贵在坚持,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方可成事。
  9.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
  试译:孔子说:“和他说了不松懈的人,是颜回。”
  笔记:颜回就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9.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试译:孔子感叹地评价颜渊:“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努力进步,未看到他停止追求。”
  笔记:与上章讲述意思一致,难怪颜回死后,孔子十分悲伤。
  9.22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试译:孔子说:“禾苗不结穗的有,结穗不成谷的也有啊。”
  笔记:《论语新解》“谷始生曰苗,成穗为秀,成谷曰实。”前面三章都在说坚持,这一章说坚持的后劲,要穷追不舍,不贪恋一时之成果,否则会出现“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后果。
  9.23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试译:孔子说:“年轻人值得敬畏。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今天的呢?四五十岁还没有好名声,那就不值得敬畏了。”
  笔记:只要以时不我待的态度,坚持不懈,努力学习,总有成就。年轻人虽然无知,但不可轻视。后世苏洵27岁开始读书,终有所成,就是这个道理。但到了四五十岁都还不知道学习,就相当可怕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9.24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胡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降,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试译:孔子说:“符合道义规劝的话,怎么不听从?改正最可贵。符合内心的话,怎么不高兴?分析才可贵。高兴不去分析,顺从不去改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
  笔记:《论语新解》“法语之言:法,法则义。语,告诫义。谓人以法则告诫之辞正言相规。巽与之言:巽,恭顺义。与,许与义。谓人以恭顺许与之辞婉言相劝。”不借解释,无法理解这些词语中微妙的关系,对好话和坏话,要理智分析,选择采纳。“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试译: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主。没有朋友不如自己,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笔记:与1.8一致,放在这里估计是为了承接上章,说明改正错误的重要性。
  9.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试译:孔子说:“三军可以夺走统帅,休想夺走普通人的意志。”
  笔记:高尚的人格,强大的意志,背后是深刻的悲壮!前面我们说过中国人精神上没有宗教神仙作为依靠,在现实世界中,全靠此类精神意志催人向上,其艰辛困苦可想而知,活着,不就是一场悲壮的旅行吗?
  9.27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祈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试译:孔子说:“穿破旧衣服和穿高贵衣服站在一起,不感到羞愧耻辱,只有子路了吧?‘不贪不求,怎能不好’。”子路一生念诵这句诗,孔子说:“是这个道理,值得赞扬吗?”
  笔记:子路的性格很鲜明,子路得到表扬后,对这句诗念念不忘,有自满自足、沾沾自喜的味道,孔子对他敲打一下。孔子认为对待求学,是孜孜不倦,对待学问,是学无止境。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试译:孔子说:“到寒冬腊月,才知道松树柏树不会落叶。”
  笔记:至理名言,以“岁寒”和“松柏”隐喻人之气节,《论语义疏》“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也。”李世民有言:“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正是如此。
  9.2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试译:孔子说:“智慧的人不迷惑,仁爱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惧怕。”
  笔记:这章我觉得钱穆先生解得很好,“知者明道达义,故能不为事务所惑。”“仁者悲天悯人,其心浑然与物同体,常能先天下之忧而忧;然其为忧,恻怛广大,无私虑私忧。”“勇者见义勇为,志道直前。”
  9.3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说:“可以在一起学习,但不一定能走一条路;可以走一条路,但不一定能有一样的建树;可以有一样建树,但权衡利弊不一定相同。”
  笔记:开篇分析过“经”与“权”,抛开“道”,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如不触碰底线,达到做人做事的预期目的,难道不是生存之道吗?
  9.31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是室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试译:美丽的唐棣花,摇动露出背面。难道不想吗,是太远了。孔子说:“没有真地思考,有什么远的呢?”
  笔记:反复阅读,查找注释,还是没有深入理解,难道是说“长相思,勿相忘”?抑或还有什么深刻大道理,理解不了。
 
乡党第十(共十六章)
 
  《乡党篇》很有意思,用今天眼光来看孔子这些行为,很多显得很滑稽,在这里,孔子的形象没有他与学生对话时鲜活有趣了,而是给人一个老古董孔夫子形象,若非要从中解读出什么有用的东西,除了最后一节,其他是没有什么必要的。那么,这篇的读书笔记到底要不要写,为此,我踌躇了很久。南怀瑾先生说,他小时候读《论语》,先生先让他读《乡党篇》,再读《学而篇》,大致用意以此促进学生对夫子之道的理解,这很有意思。按照清代学者崔述的说法,以及后人的考证,《乡党篇》以后的篇目均非《论语》最初篇章,到此,也算是现在《论语》的一个小结,放在前九篇中去看,也是很有意义的。综合以上两点,决定写一点。该篇除最后一章外,其他都是记述孔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仪细节,以至于在划分章节时,有划分为两章的,有把最后一章单独成章,前面为一章而划分为两章的,我取划分为十六章的外在形式,但以划分为两章的思路来读。
  这篇读书笔记不再以逐章翻译讨论的方式进行,10.1至10.15不原文引述,整体理解我通过下面这一段来谈,最后将原文引述在文章末尾,也不再翻译。先提一句,孔子对待食物的态度,很科学,十分可取,孔子对待生命的态度,与今天不谋而合,值得肯定。孔子追求前朝典籍和先贤的言行,对其中很多规范行为颇为推崇,认为能以此培养出人的优良品质,此种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能恢复理想的社会秩序,由小康进而求大同。这样一梳理,再来读10.1至10.15,就很有意思了,这些章节通过他的语言、容貌、衣服、饮食、交际、起居等细节把他倡导的古礼表现出来的。说一个今天我们都还能见到的礼仪,跪拜,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礼仪,行跪拜之礼,表示的是尊敬,《周礼》里面对九种跪拜礼就做了规定。我父亲深谙此道,他告诉我,跪拜分一跪一叩首、一跪三叩首和三跪九叩首,一般清明上坟,烧完纸,就要行一跪三叩首礼仪,大年三十晚上对祖宗就要行三跪九叩首之礼。在古代,三拜九叩首是最高级别,臣子给帝王行礼用的就是三拜九叩首。清朝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人马嘎尔尼率一支队伍带着能代表当时工业文明科技成果的礼物来大清,就是因为跪拜这个礼仪之邦,最终没有正式觐见。这个故事在很多史料上都有记载,很有意思。我重点来说两点,一点是当时马嘎尔尼带来的礼物,据说正式礼物有十九件,包含了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军舰模型等。其中军舰模型,是当时英国第一快捷战舰“皇家元首”号的模型,装备有一百一十门大炮,其各部分轮廓在模型上显现得很清楚。乾隆将此视为“奇技淫巧”,并没有重视。另一点是“礼仪之争”具体内容,乾隆认为,洋人觐见,应该行三拜九叩礼,而马嘎尔尼认为要以英王礼节觐见。把这段历史与甲午海战结合起来看,非常有意思了。一八九四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海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在此之前的“洋务运动”,核心在“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魏源说的,冯桂芬说得更直白:“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一场甲午海战,让在这种思想下经营了三十年的洋务派彻底破产,自此,从文化根源上寻找中国落后原因的先辈开始登场,直至新文化运动达到高潮。引述李泽厚先生的一个观点:“这些都是记述孔子的公私生活、饮食起居,就是没有记性生活。古希腊有各种各样的性交图,中国也有彭祖御女术,但儒家不传这些,看来是一大缺陷。因为如果儒学能传讲这个方面,由于实用理性的制约,既可免去荒诞不经,又可排除后世理学禁欲。之所以不传,是因为关于性技术等方面没有礼制的规定。”可以把它与以上理解结合起来,看儒家后世的发展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很有意义。
  10.16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试译:颜色稍微不对,立即飞走再落下来。说:“山梁上的雌雉,懂得时宜啊!”子路拱手,多次惊愕飞走了。
  笔记:引两个注,朱熹:“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几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徐英:“此节借雉以明礼贵适时。出处去就,语默之际,皆贵能适。”这两个注解方向不同,但都强调“时哉时哉”的重要性。既然10.1至10.15是在说孔子“平日之动容周旋,与其饮食衣服之细。”那么这章的理解应取徐英所说。“时哉时哉”,背后是儒家的中庸之道,审时度势,也就是“时”和“适”的问题。
  附10.1至10.15章原文,不作翻译,这些都是记载孔子在衣食住行中反映出他遵守礼制的精神。
  1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如也。
  10.2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10.3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偷偷尽如也。
  10.4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10.5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10.6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所,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10.7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10.8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0.9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10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犯。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10.11入太庙,每事问。
  10.12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10.13寝不尸,居不容。
  10.14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10.15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先进第十一(共二十五章)
 
  《先进篇》整体来说,依然是对内学为圣、外用为政,以及礼仁之用的扩展和叙述,很多章节与前面,特别是《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八佾》等篇章的联系很紧密,但无法归纳一个主题。《论语》是语录体,不像今天一样写的文章,每一个段落都在为整篇服务,有很多章节,只能单章独句来理解,我看了很多读本,都在试图为某一篇归纳出一个主题。我的感受,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如果有主题,那就必须把整部书打散,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排,李零先生就尝试过这种做法。所以,每一次我在开篇,写一小段文字,并非对该章节的归纳,只是读到一定的时候,有所感悟,简单提几句。
  11.1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试译:孔子说:“先实行礼乐制度的,城外的野人;后实行礼乐制度的,城内的君子。如果现在实施礼乐,我从野人。”
  笔记:这章的关键在于理解先进、后进和野人、君子,先进、后进历来争论较大,有人为先进指五帝,后进指三王,有人为先进指殷商以前,后进指周初,有认为先进指文武王时,后进指春秋,有认为先进指前辈,后进指后辈,钱穆先生仔细分析取前辈和后辈之说,李泽厚先生把翻译重点落在礼乐制度上,没有纠结于先进、后进具体所指,我觉得可取。野人、君子,周朝城邑之外为殷商遗民,就是平民,称野人,城邑之内为贵族,是此处的君子。这要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6.18)结合起来读,《论语注疏》“野人,质朴之称也。君子,会时之目也。”由此可见,这里的君子不是文质彬彬者,有矫揉造作之嫌,而野人质朴,故孔子从先进,这就是11.10说的“过犹不及”,很多人在解读这篇时候,据此认为《先进篇》在阐述儒家“中庸”思想,也不无道理。
  11.2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试译: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的学生,都不在这里了。”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笔记: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吃,在蔡国遇到困难,估计这是他晚年回忆起这段时光,后面谈的就是著名的四科十哲,这章以字称人,中间缺子曰,有学者据此单独分章,认为这不是孔子的话。但不可否认四科对后世的影响,德、言、政、文,汉朝王莽改制,就是以四科取才,汉末举孝廉,也是首重德行,面试看言、政,科举兴起,四科并重,直至后世,就简单的文章了,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德被抛之脑后。
  11.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试译:孔子说:“颜回并非对我有帮助的人,我说的他没有不高兴的。”
  笔记:孔子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提出疑问,教学相长。而颜回不是这样的人!孔子很少批评颜回,这章表面上是喜欢颜回,其实含有贬义。
  11.4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试译:孔子说:“闵子骞是一个孝顺的人!他的父母兄弟都说他孝,别人对这话没有非议!”
  笔记:闵子骞是二十四孝之一。据说他早年丧母,父亲取后母,后母偏爱她的两个亲生儿子,用棉花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穿,用芦苇做冬衣给闵子骞穿,闵父不知情,因天太冷闵子骞犯错而去鞭打他,直到芦苇飞出才知真相,于是要休了后母。闵子骞却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二十四孝中,孔子学生有三个,分别是曾参、仲由和闵子骞,曾参之孝称“啮指痛心”,仲由之孝称“百里负米”,闵子骞之孝称“芦衣顺母”。相较曾参和仲由,闵子骞之孝,更有自己的主见,行之更其不易,更其难得。
  11.5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试译:南容常常诵读《白圭》篇,孔子把侄女嫁给他。
  笔记:意思与5.2一致,这里突出南容的谨慎。《白圭》是《诗经》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玉的瑕疵,可以打磨消除,说话的瑕疵,不可以改变。可见南容在言语上,非常谨慎。
  11.6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试译:季康子问:“你的学生谁喜欢学习?”孔子回答说:“颜回最为好学,不幸早死了,今天没有了。”
  笔记:与6.3基本一致,前面是哀公问,这里是季康子问,回答中少了“不迁怒,不贰过”之语。《论语义疏》“旧有三通,一云:缘哀公有迁怒贰过之事,故孔子回答以箴之也。康子无此事,故不烦言。又一云:哀公是君之尊,故需具答,而康子是臣卑,故略以相酬也。故江熙云:此与哀公同问,哀公虽无以讲赏,要以极对。至于康子,则可量其所及而答也。”按照孔子和学生说话的艺术,“哀公有迁怒贰过之事,故孔子回答以箴之也。康子无此事,故不烦言。”这种说法贴合实际。
  11.7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试译:颜回死了,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来买椁。孔子说:“有才无才,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有棺无椁。我没有卖车为他买椁,因为我做过大夫,不能走路。”
  笔记:颜路是颜回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古代棺椁是分开的,内棺外椁。《乡党篇》是孔子具体践行古礼,这里孔子以事例谈古礼,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中庸》“素富贵,行乎富贵;素穷贱,行乎穷贱。”《中庸》原属于《礼记》,后来分离出来的,孔子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什么条件行什么样的礼,在葬礼上,颜回家境不好,不求棺椁齐备,按自己条件安葬就是符合礼仪的。第二层意思是按照礼仪,孔子做过大夫,不能走路,如果把车卖了买椁,违背礼仪。很多人以第二层意思批评孔子,窃以为不为过,可以不卖车,但以此为由,足见其对古礼的维护,迂腐!
  11.8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试译:颜回死了。孔子说:“啊!老天丧我!老天丧我!”
  笔记:上篇以谈颜回死,落脚在礼,这章谈颜回死,落脚在情。估计编纂时,两章并立,为了说明孔子,并非只谈礼,不重情。
  11.9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试译:颜回死了,孔子哭道很伤心,跟随的人说:“你伤心过了!”孔子说:“过分伤心了吗?不为他过分伤心,要为谁呢?”
  笔记:恸,极度悲伤。难怪孔子喜欢颜回,颜回死了,他竟然悲伤得连礼都顾不上了。儒学情理交融。
  11.10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试译:颜回死了,学生们准备厚葬,孔子说:“不可以。”
  学生们还是厚葬了,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我不能把他当作儿子。不是我啊,是学生们啊!”
  笔记:孔子从简葬孔鲤,而学生们隆重下葬颜回,所以孔子认为他没有把颜回当儿子。以上整整五章,连续说颜回,一方面是孔子发自肺腑的真情流露,对学生早亡的悲伤无不体现。另一方面是面对学生的葬礼,依然理性维护礼仪制度,没有僭越。在对待颜回死亡安葬本身,孔子真正做到了感情和理性的兼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