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03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2.12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试译:孔子说:“几句话就可以对官司作出决断的人,不是子路吗?”子路没有过夜未兑现的承诺。
  笔记:子路办事还是很有效率,这是对子路果断的认可,也可以看出子路坚守诺言,绝不拖拉。
  12.13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试译:孔子说:“处理诉讼,我和其他人一样。关键是如何使之没有诉讼!”
  笔记:治理一个地方使之没有诉讼,是古今最高标准,王肃曰:“化之在前也。”所以,今天推进“溯源治理”,把“协商”“调解”看得很重,这都是孔子的影响。不过我觉得王肃是为维护孔子,书面看,这是一句废话,以这个理论,那可以说,穿棉衣,我和其他人一样,关键是如何使之没有冬天。可行吗?显然做不到,只能改良棉衣质量,使冬天更暖和。
  12.1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试译:子张问如何行政。孔子说:“在职位上不倦怠,忠诚执行政务。”
  笔记:强调在为政过程中个人行为和品行的规范,今天叫尽忠职守,以前叫尽臣子之道。
  12.15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试译:孔子说:“广泛学习文献,以礼进行约束,就可以不违背了。”
  笔记:《论语义疏》“弗畔,不违道也。”与6.27一样,重出。前面读书笔里反复提到文化,孔子最重视文化传承,他一身的学问,都是通过对古代文献典籍的研读得来的,没有文化的传承,也就没有学问的产生。他周游列国,屡屡受挫,回到鲁国执教,不经意间完成了文化的传承。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试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小人则相反。”
  笔记: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今天的君子不一定成人之美,道貌岸然行苟且之事,小人反倒可能会做,呜呼哀哉!
  12.1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试译: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如何为政。孔子回答:“政治,就是摆正。你率先摆正自己,谁敢不摆正?”
  笔记:孔子说政治的核心,“政者,正也”,大义上讲,三纲五常理顺,秩序明确,政治就正确了。《论语义疏》“季康子,鲁国上卿,诸臣之帅也。”孔子很重视带队人的表率作用,从个人上讲,严于修身律己,具备高尚道德情操,以上率下,是值得肯定的。从政治上讲,过于重视道德不重视规则,是十分危险的,道德在权力面前,软弱无力。
  12.18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试译:季康子为盗贼苦恼,向孔子请教。孔子回答:“如果你不贪财,就是鼓励他偷盗,他也不会去偷盗。”
  笔记:大约是在批评季康子。没有真正的法治,小偷不打击,不教育,反把道德拔到如此之高的位置,令人唏嘘,可见孔子个人修养特别是人君的德行对政治的作用很是看重。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试译: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说:“如果杀掉不好的亲近好的,怎么样?”孔子回答:“你为政,怎么用杀?你做好人,民众就是好人。君子的道德像风,小人的道德像草,草随风倒。”
  笔记:孔子自己还诛杀了少正卯啊,怎么不用杀?大约是有所指,批评季康子德行不行。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试译:子张问:“士人如何做才叫‘达’?”孔子说:“你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回答说:“在国有名气,在家有名气。”孔子说:“这是闻,不是达,达是这样的:正直有义气,善于观察别人的脸色,时刻考虑如何退让。在国在家都一定能达。而闻,表面行动却违反,自以为是不怀疑。在家在国一定闻。”
  笔记:翻译中我没有对闻达进行翻译,这里集中说说闻和达。现在闻达连用,没有歧义。在孔子语言体系中,这两个字有根本性区别。闻,重点在于求名声,虚名在外,其本质是德行不够,说一套,做一套,伪装得很好,求得虚名以名人自居,自夸自耀,就是赵本山和宋丹丹小品中的白云。达,重点在求实学,实至名归,其本质是德行很好,言行一致,心中有仁,行为有义,谦逊务实,其声名来自他人认可,就是赵本山和宋丹丹小品中的黑土。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试译:樊迟在舞雩台下游,问:“如何遵从道德,去邪念,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啊!努力做事才有收获,不是遵从道德吗?没有攻击别人的恶行,不是去邪念吗?一时愤怒,忘了自己,甚至是亲人,这不是迷惑吗?”
  笔记:针对樊迟发问,孔子从实践上给予回答,大约是因材施教,主要针对樊迟急躁,缺乏耐心的性格。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试译:樊迟问如何是仁。孔子说:“爱人。”问如何是知。孔子说:“了解别人。”
  樊迟不清楚,孔子说:“使用正直的人,放在邪恶的人上,能使邪恶的人改正。”
  樊迟退下,遇见子夏,说:“我刚才见到老师问知,他说:‘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话很有深意啊,舜治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推举陶,不仁的人走远了。汤治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推举伊尹,不仁的人走远了。”
  笔记:选贤用能的方法和重要性,核心点与2.19一致。有个词叫登堂入室,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入室听见,只有少部分,所以《论语》中经常看到某某出,门人问,就是一群学生守在外面,等里面出来,再向他们请教孔子教了什么。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试译:子贡问如何交友。孔子说:“忠心劝告和善意引导他,如果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笔记:这里与《里仁篇》“朋友数,斯疏矣。”都有相似地方,与朋友相交,把握好分寸,这个分寸就是有自己独立一面,也不能强加于人,是今天我们把握人际关系的标尺。
  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试译: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助力仁的修养。”
  笔记:《论语义疏》“讲学以会友,则道益明;取善以辅仁,则德日进。”根据“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忠告而善道之”可理解为“以仁辅友”。到这里,《颜渊篇》完结,以“颜渊问仁”起,以“以友辅仁”收,其中谈“仁”,有大有小,有个人,有群体,有政治,是整部《论语》讲“仁”最为深刻的篇章。

子路第十三(共三十章)
 
  现在提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句话,有两种批驳:一种认为这种观念,有违孔子倡导的“直”,从《论语》本身来说,持这种说法的人就如11.23子路向孔子提问,孔子批评子路一样,是“佞者”。孔子倡导“隐”,放在《论语》中,有着深层次的伦理价值,可以推测,在“隐”的背后,不是放任不管,因为这属于“父子”的范畴,“以直报怨”,应该在这个范畴来解决。这里有一个问题,儒家的“大义灭亲”,这看似与“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相抵触,这就涉及上面提到的范畴了。不过,也要看所涉及的问题,属于哪一个范畴,倘若涉及国家层面的问题,比如国家安全,就不能在父子纲来解决。另一种是法律批判,“隐”放在现在,是对法律公正的挑战,所以今天的司法取证的时候,直系亲属是需要排除的,足以看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深远影响。这种批驳忽略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局限性,儒家德法,根本上依靠礼制和道德力量,与今天的法律大相径庭。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论语》讲各种行为和品质,落脚点都在个体,大量篇幅背后都是个人的修为和处事,其所要达到的目的,均是通过个体所为来影响,是泛道德主义。孔子把个人修养和政治建设混为一谈(我认为人治就是这么来的),从根本上否定了政治规则的重要性,就产生了孟子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对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情。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试译:子路问如何为政。孔子说:“自己带头,自己努力。”请求再多讲一点,孔子说:“不倦怠。”
  笔记:这和孔子对待求学理念是一致的,“先之,劳之,无倦”三个层次,对个人修身养德,积极不言而喻。孔子认为,为政也是如此,以上率下,乐此不疲,方能收益。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试译:冉雍在季氏家当了家臣,问如何为政。孔子说:“首要在配好干部,不要计较小错,推举优秀干部。”说:“怎么知道谁优秀而推举他呢?”孔子说:“推荐你知道优秀的,你不知道的,难道别人会舍弃吗?”
  笔记:孔子回答冉雍何为政,落脚点在人才。这章重点就是任人唯贤,甚至可以说举人,贤者不避亲,孔子这种观念,在家天下时代,非常难得。当实际政治生活中,唯才是举的落实,真的就不裹挟私利?道德又且能制约!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试译:子路说:卫国君王等待您去从政,您首先会做什么?
  孔子说:“必须做正名这件事!”
  子路说:“老师你迂腐啊,为什么要去正名?”
  孔子说:“粗俗啊,子路!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就该沉默不语。如若名不正,语言就不顺;语言不顺,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礼乐就不复兴;礼乐不复兴,刑罚就不中用;刑罚不中用,民众就不知道如何做。所以君子订正名分才说话,说话一定得到执行。君子对于自己的语言,不能马虎。”
  笔记:孔子的回答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教子路做人,作为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第二层意思才是这章的重点,“正名”,大学时有一门课程叫逻辑学,我学业不精,只是粗浅知道今天“名”就是逻辑,历史上从韩非子开始追溯。孔子的“名”,不是逻辑,是政治规矩,纲常伦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典型的后果就是把作为目的道德,变成了手段。所以凡事先正名,占领道德高地。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试译:樊迟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农民。”请教如何种菜。说:“我不如菜农。”
  樊迟出去。孔子说:“小人啊!樊迟!职务居上的人喜欢礼,民众不敢不敬畏;职务居上的人喜欢矣,民众不敢不服;职务居上的人喜欢信任,民众不敢不说实情。像这样,四方民众背着孩子前来,为何要去种庄稼呢?”
  笔记:这里的小人是就地位而言,孔子还是把人分等次的,对农民、农事不够重视,小人文化不深,就该务农,君子知识丰富,要管理政事,安邦定国。以至于隐者荷蓧丈人骂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18.7)这个观点导致子夏说出“学而优则仕”(19.13),可见,孔子骨子里是喜欢当官,孟子说得更恐怖,“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今天很多大学生毕业从事“劳力”事业,网络上一片怨言,这都是拜孔子所赐,要打破“劳心”和“劳力”的区别,任重而道远。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试译: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首,让他从政,做不好;让他出使四反,不能独立应对;读再多,有什么用呢?”
  笔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孔子所有的学习,都非常重视实践,不是束之高阁,坐而论道。这里要明白一点,《诗经》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孔子在谈论各种观点时,经常引用,在先秦时代,《诗经》的政治意义很大,经常用作外交辞令。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试译:孔子说:“自己言行符合正道,不发命令人们也听从;言行不符合正道,有命令也没人听从。”
  笔记:《论语义疏》“如直形影自直。如曲表而求直影,影终不直。”莫不是说,己正则事正,己正则天下正?一个单位,领导正了,这个单位不一定井井有条啊!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试译: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像兄弟一样。”
  笔记:这章读不懂,朱熹说这章是感叹两国“衰乱”,南怀瑾说是赞美两国还能保持封建初兄弟精神。应该有时政背景在里面,孔子应有所指,估计在发牢骚,讨论意义不大。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试译:孔子说卫国公子荆,“会处理家务。有一点财产,说:‘足够了。’再多一点,说:‘完备了。’增加很多时,说:‘完美了。’”
  笔记:公子,是世家公子,古代由长子继承。赞扬公子荆,富而不奢,就是倡导俭朴的生活,不追求奢华富贵。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试译:孔子到卫国,冉有陪同。孔子说:“人口很多啊!”
  冉有说:“人口多了,要做什么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
  冉有说:“富裕了,又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笔记:孔子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社会稳定三个重要条件。但他不重视农事,却要让老百姓富裕,难道叫他们去做生意吗?大约是孔子认为种地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也体现不出道德优劣?还好后世儒家对此进行补充,孟子说:“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笔记:孔子说:“如果使用我为政,一年就差不多,三年有成效。”
  笔记:这句话说直白点,孔子十分想当官。他不是坐而论道,在《孔子家语》中记载的孔子一开始做官,当邑宰,“行之一年,而西方之诸侯则焉。”后来当大司寇,“法设而不用”,足见孔子的自信是确有实力。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试译:孔子说:“‘善人管理国家一百年,就可以消除各种暴行,去掉死刑乐。’这话说得对!”
  笔记:孔子诛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有五种恶行,是奸雄,不可不除。这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孔子意思,假使孔子为政一百年,少正卯这类的人就不会出现了。这个不作讨论了,取其倡导不一蹴而就的积极意义。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试译:孔子说:“如果出现王者,一定要三十年世道变仁。”
  笔记:世,三十年为一世,王者,比善人高级的人。“王者”治世至“仁”,也需三十年,治理之难,可想而知。《丧家狗——我读〈论语〉》“世仁为名的人很多,电影《白毛女》里的老地主就叫黄世仁。”哈哈哈!!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试译:孔子说:“如果端正自己,从政有什么难的?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去端正别人?”
  笔记:于个人修养而言,正人先正己,是一种品质,而将他推及政治,我是不赞同的,如果己正天下就正,那么最好用在帝王身上,而帝王正,天下必正乎?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试译:冉有退朝后。孔子说:“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回答说:“有政事。”孔子说:“不过是小事罢了。如果有政事,虽然与我无关,我一定听到。”
  笔记:《论语集注》“晏,晚也。”就文本上来看,实在搞不懂冉有晚退,孔子为何这么说,似乎有所指。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试译:鲁定公说:“一句话就能振兴国家,有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期许语言。人们说:‘做君王难,当臣子不易。’如果知道做国君很难,那不就是一言兴邦了吗?”
  说:“一句话就丧失国家,有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去期许语言。人们说:‘我做了国君并不快乐,只是没有人违抗我罢了。’如果是正确的,没有人违抗,不是很好吗?如果错误的,没有人违抗,那不就是一句话也可以丧失国家了吗?”
  笔记:《论语集注》“几,期也。”孔子的回答很有趣,没有完全肯定或否定,而是以言语的正确与否来讨论,符合他君子谨言慎行的要求。言外之意,还是对国君个人修养的重视,这种一言兴邦的国君,打着灯笼都难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今圣贤,又有几人?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试译:叶公如何为政。孔子说:“身边的人高兴,远处的人来投奔。”
  笔记:这个叶公,就是叶公好龙的叶公,名声不好,孔子估计不想回答,但碍于礼节,简短回答。同样的意思,在13.4中,他教导学生就说得很细。《论语集注》“被其泽则悦,闻其风则来,然必近者悦,而后远者来也。”
  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试译:子夏做了莒父邑宰,问如何为政。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到小利益。急于求成就达不到目的,只顾小利益大事办不成。”
  笔记:这是中国人的政治智慧,今天我们搞“五年计划”,就是徐徐图之,为政之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试译:叶公对孔子说:“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羊,他的儿子出来揭发。”孔子说:“我们这里正直的人和这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中间。”
  笔记:开篇我们讨论“隐”,这里来讨论“直”,“熟谓微生高直”(5.24),“人之生也直”,这两章都提到“直”(6.19),但没有这一章事例揭示得深刻,开篇我们驳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里来说是什么意思,我们说到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就是君臣父子,有社会公德和家庭私德,“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就是用孔子的家庭私德来解释社会公德,所以这里并不矛盾,只是“直”所用范畴因其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意义。读中国书籍和西方书籍,最大区别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西方思维是二元对立,非彼即此,真理只有一个,二者必择其一;我们是阴阳互补,像太极图一样,动态的,不断变化,一会儿阴,一会儿阳,很有趣。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试译:樊迟问仁。孔子说:“起居庄重谨慎,做事严肃认真,交往忠诚有信。就算是到了野蛮之地,也不能改变。”
  笔记:这里把华夷之辩上升了一个层次,文化是最根本的。在家做事,恭敬有礼,在单位做事,严谨敬业,在人际交往,忠诚可靠。可见仁居于其他德目之上。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试译:子贡问:“怎么做才算士人?”孔子说:“对自己行为有羞耻之心,出使四方不辜负国君使命,可以叫士人。”
  说:“还有呢?”说:“在被宗族称赞孝顺父母,被乡里人赞扬尊敬长者。”
  说:“还有呢?”说:“言而有信,行为实在的。踁踁作响,小人物,也可以算在这里。”
  说:“今天从政这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度量狭小,见识短浅,算不上啊!”
  笔记:很多人把士理解为知识分子,我觉得还是遵从孔子分类: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后来才把当官和没当官的读书人,都归在士大夫里面去,统称为知识分子。这就是我说《论语》对个人要求对政治而言的积极作用,“以天下为己任”是士大夫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儒家个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政治上是十分可取的,一个人没有这样的责任意识,在政治上的行为何谈公允?这也是我们民族意识优秀的一面,孔子在民族心理文化的塑造上,功不可没。当时,这种士大夫精神,其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前面就说过,“士死制”带来的祸害,简单说,缺乏创新精神。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试译:孔子说:“没有以中庸之道行事的人,是狂者和狷者!狂者积极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笔记:狂者和狷者不好理解,我直译。《论语义疏》“苞氏曰:‘狂者进取于善道,进而不为恶,故云取善道也。狷者守节无为,不进,故云守节无为也。’”说明狂者和狷者,不是积极和消极两个极端。积极,在于取善道,不进,在于守节,所以不得中庸要领之人,则应学习狂者和狷者。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南方人有一句话:‘人没有恒心,不可以做巫医。’很好啊!”“不坚持自己的德行,就要承受羞辱。”孔子说:“那也就不去做了。”
  笔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出自《易经》恒卦。我看很多书籍在这里讨论巫医,最后核心还是归结到恒心,就是贵在坚持,这一点是符合文本意义的,至于巫医,举例而已,不去探讨。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试译:孔子说:“君子相和却不相同,小人相同却不相和。”
  笔记:读中国古代书籍,脑壳最疼的就是各种注疏,一句话搞出一大堆解释,对古代文化理解不深刻,注解都不懂,原文更被其绕得云里雾里。《论语今读》“与‘君子群而不党’,‘周二不比’等章同义,即保持个体特殊性和独立性才有社会和人际的和谐。”李泽厚先生说得通透极了。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试译:子贡问:“乡里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行。”
  “乡里人都讨厌他,怎么样?”孔子说:“不行。不如乡里人都喜欢他,坏人厌恶他。”
  笔记:乡里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一个人能让好人喜欢他,坏人也喜欢他,那岂不成好好先生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