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04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一、二、三、四、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试译:孔子说:“君子和他共事容易,取悦他很难。不用正当的方式取悦他,他不喜欢;待他使用你时,按你的才能使用。小人容易讨他喜欢,但很难与他共事。你只要讨他喜欢,即便不用正当的方式,他仍会喜欢你;当他使用你时,却求全责备。”
  笔记:这里的“说”通“悦”。这里的君子小人,就道德意义而言,《论语集注》“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试译:孔子说:“君子泰不骄傲,小人骄傲不泰然。”
  笔记:泰,安然坦荡,骄,放肆。感觉是格言式的语言游戏,这是道德意义上的君子小人,突出君子泰然自若,安然自处的品质。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试译:孔子说:“刚强、坚毅、朴实、少言,接近仁。”
  笔记:这章我多次引述,不再讨论,引一注解参考,《论语注疏》“刚者性无求欲,仁者静,故刚者近仁也。毅者性果敢,仁者必有勇,周穷济急,杀身成仁,故毅者近仁,木者质朴,不尚华饰,故木者近仁也。讷者慎言,故讷者近仁也。”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情。”
  试译:子路问:“什么叫士?”孔子说:“相互督促、帮助,和睦愉快相处,可以叫做士。朋友之间相互帮助督促,兄弟之间和睦愉快相处。”
  笔记:士的社会关系很多,孔子单谈兄弟和朋友这两个关系,可能与子路为人处世有关,孔子教育往往因材施教。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试译:孔子说:“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去打仗了。”
  笔记:孔子不教农事,却教备战。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试译:孔子说:“不教导人民作战,士抛弃百姓。”
  笔记:可能说明国防的重要性吧,孔子也是重视军事的,毕竟军事是政治极其重要的部分。
 
宪问第十四(共四十四章)
 
  《宪问篇》大量评价当世之人,我以读管仲来探知孔子对待人才的态度。在《宪问篇》中,三次谈及管仲,“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14.9)“如其仁,如其仁。”(14.16)“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14.17)。与之对应,“管氏而知礼,殊不知礼”(3.22),这是两个很有意思的评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说管仲不知礼,又许以“仁”,而且把管仲地位提高到“没有管仲文化就要断绝了”的地步,这是自相矛盾,还是另有深意?我们都熟悉“管鲍之交”,《史记》“鲍叔知其贤”,这里的“贤”是一个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说到贤,多指有道德,有才能。而管仲的品行,放在儒家价值观里,是很有争议的。据此可以推测,这里的“贤”,多指才能,大概可以归为四科之政事。“管鲍之交”的意义也就在此,“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以上载于《史记》)“桓公曰:‘鲍叔之为人何如?’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以上载于《管子》),鲍叔推荐管仲,因为他知道管仲才能,管仲不推荐鲍叔,因为他知道鲍叔的弊病。管仲的才能如何?孔子的话是“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吴晓波在《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中,给予管仲极高的地位,认为他与齐桓公一起“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也许是最成功的经济大变革”,认为管仲是中国古代版的“凯恩斯”,主要成就:一是把“商”提到“士农工”同等地位(吴晓波驳斥了依士农工商排序论贵贱,认为这是对管仲的误读),二是“放活微观,管制宏观”,三是“盐铁专营”,四是“鼓励消费”,五是“以商止战”与和平争霸。以此得出结论,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是这一场经济大变革的结果。之所以提吴晓波,是因为我们常引马克思的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管仲变法”中,没有经济变革,即使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有多大的改变,齐国也无法达到“春秋五霸”之首的位置。我们仔细研究中国历次变法,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其根本还是经济变革起根本性作用。儒家讲人才,注重“德才兼备”,管仲之德如何?是不是根据“管氏而知礼,殊不知礼”就认为管仲无德?那孔子又为何说“如其仁”?《论语新解》“不以兵,乃不假以威力。所以必著不以兵车者,乃见齐桓公霸业之正。然则管中之相桓公,不惟成其大功之为贵,而能纳于正道以成其大功之为更可贵。本章以仁许管仲,为孔门论仁大义所关。”这种说法比《论语义疏》“君臣之义未正成”深刻许多,符合孔子之“仁”。所以,孔子对管仲“礼”的批判和对“仁”的认可,是孔子对“经”与“权”的运用,不矛盾。从以上管仲分析可以看出,仁并非简单私德,在对国家、民众的贡献之下,私德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可以说,这是《论语》中唯一提现出孔子看到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的章节,可惜鲜有人对此进行广泛而深刻讨论,《盐铁论》算是特例了。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试译:原宪问什么是耻。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领俸禄;国家政治浑浊,还领俸禄,就是耻辱。”
  “好胜、自夸、怨恨、贪欲没有了,可以称作仁吗?”孔子说:“算难,如果说是仁,我不知道了。”
  笔记:原宪,字子思。前面,学生们发问,都是以字叙述,没有提名。这里以名叙述,有学者据此认为这章是原宪自己说的,以此证明原宪对孔学领悟颇深,以至于孔子死后,他退隐于山泽布衣之中而不失孔道。这章有两层意思,与“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5.21),和“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类似,后面还会提到类似的语言,在读这两句话时,我提到“难得糊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两句话,这里再进一步解释,孔子所有的“乘桴浮于海”的理念,都不是简单的归隐,这里面有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14.38)的精神,国家政治不清明,作为臣子,要劝谏,这就是归隐的前提,没有作为就退隐,不符合孔子主张。第二是谈“仁”,这里和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一个道理,“克、伐、怨、欲不行”仅是体现求“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非简单的“勿”和“不行”而已,也足见“仁”境界之高。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试译:孔子说:“士人怀念安逸生活,不足以称作士了。”
  笔记:儒家强烈的天下忧患意识在这句话里就体现出来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孔子以个人品质影响天下的写照。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试译: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浑浊,行为正直言语谨慎。”
笔记:李泽厚先生把危解释为正,孙解释为谨慎,可取。这章与14.1类似,这里突出语言,告诫人不要逞一时之强。但后世产生“明哲保身”这一处事理念,也许与此有莫大关系。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试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语,有好的言语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爱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仁爱。”
  笔记:《论语今读》“这是内(仁德)外(言勇)关系,有得于内,无待外乎,而必有外。”古今注解,都是对这孔子这个论断的展开论述。这就是我们缺乏思辨的原因,重视知识论断的注解和传授,不重视思辨的培养,虽然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对怎么思,孔子没有讲,《论语》中,生活经验总结多,对思辨闭口不言。
  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试译:南宫适问孔子说:“后羿擅长射箭,奡可以掀翻船,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亲自耕种,却有天下。”
  孔子没回答,等南宫适出去,孔子说:“这个人是君子啊!这个人重德行啊!”
  笔记:这不是赞扬种地,《论语注》“有力者终不如有德”,这章和“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一样,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赞扬古代圣贤。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试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君子是有的,有仁德的小人却没有。”
  笔记:又是君子小人之辩,这里的君子和小人是就道德而言,也可以看出仁在孔子德目中的地位,属于最高范畴的德行,所谓全德。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试译:孔子说:“爱他,不加以勉励吗?忠于他,不加以教导吗?”
  笔记:翻译认可李泽厚先生“注”中的引述,核心“劳,勉也。勉与诲义相近,故劳、诲并称。”章节意义上,领导对下属,官员对百姓,长辈对晚辈,在这里都说得通。
  14.8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试译:孔子说:“发号施令,裨谌打草稿,世叔加以研讨,专职人员子羽增删修改,东里子产润色。”
  笔记:这就很有意思了,和我们今天写公文一样,经几个人的手才得以完善,一方面说明处理公事的谨慎态度,另一方面说明人才的使用,分工合作。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试译:有人问子产。孔子说:“有恩惠的人。”
  问子西。说:“他啊,他啊!”
  问管仲。说:“是个人物,剥夺了伯氏三百户封地,致使人家吃得不好,死了都没怨言。”
  笔记:这章很值得玩味,孔子对三个人的评价,关于子西,孔子的回答可见语言的艺术性,《论语集注》“管仲之德,不胜其才,子产之才,不胜其德。”结合开篇对管仲的分析,这个注解切中要害。前面我们谈管仲,重点从经济角度,其实管仲在历史上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说他剥夺了伯氏三百户的土地,伯氏吃粗粮却没有怨恨,我估计就是“依法”的结果,符合孔子“直”的思想。也有学者据此说儒家和法家多有关联,造就后世“内法外儒”的治国方式。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试译:孔子说:“贫困没有怨恨很难,富贵不骄傲容易。”
  笔记:大约是生活经验,《论语集注》“处贫难,处富易,人之常情。然人当勉其难,而不可忽其易也。”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试译:孔子说:“孟公绰在赵国、魏国当家臣之长,绰绰有余,但当不了滕国、薛国的大夫。”
  笔记:人才不一,各尽其才,才适其位。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受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试译:子路问什么才是完备的人。孔子说:“有臧武仲的智慧、公绰之的少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以礼乐表现出来,算完备的人了。”说:“今天人才何必要这样?看到利益考虑是否符合道义,遇到危险能付出生命,长时间不忘记自己的语言,就算完备的人了。”
  笔记:成人,《论语》中仅出现这一次,应为德才完备的人。第一句回答,就是文质彬彬的写照,但孔子认为今天人达不到,退而求其次,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即可。可见,成才容易成人难。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试译:孔子向公明贾询问公叔子文这个人:“真的吗,这个人不说话、不大笑、不索取?”
  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的人讲错了。他该说才说,人们不讨厌他说话;开心才笑,人们不讨  厌他笑;符合道义才索取,人们不讨厌他索取。”
  孔子说:“真的吗?这是真的吗?”
  笔记:怀疑精神,求证后再进一步求证,不是人云亦云。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试译:孔子说:“臧武仲以城防要求鲁国安顿自己后代,虽然说不是要挟君王,我不相信。”
  笔记:大概是在说臧武仲此行为不符合道义。
  14.15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试译:孔子说:“晋文公狡诈不正直,齐桓公正直不狡诈。”
  笔记:谲,诡诈;正,正派。对历史政要的评价,要说明什么呢,估计是倡导人君要笃实正直?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试译:子路说:“齐桓公杀公子纠,忽召死了,管仲不死。”说:“是不仁吗?”孔子说:“齐桓公统一诸侯,未用之以兵,是管仲的作用。这是仁,这是仁啊!”
  笔记:管仲未以死效忠,却兵不血刃,助齐桓公一同诸侯,致使天下受益,两者相较,后者才是价值取向。孔子许以仁,可见仁,非其下德目相加之和,只是处于所有德目之上而已。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试译:子贡说:“管仲是没有仁德的人吗?齐桓公杀死公子纠,他没有死,还做了宰相。”孔子说:“管仲帮助齐桓公陈霸诸侯,统一并匡正天下,民众今天还得到好处。没有管仲,我的头发散披衣襟向左。何必像小夫妇一样守着小信任,在小溪沟中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呢?”
  笔记:与上章一样,子贡认为管仲不仁孔子认为没有管仲,他都要“被发左衽”,管仲有才不用,何必像一般人样守着小信任,随随便便就自杀而死。与一匡天下之“仁”相较,管仲于公子纠之“忠”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试译:公叔子文的臣下僎,与他一起晋升一样的爵位。孔子听说,说:“可以成为文了。”
  笔记:《逸周书·谥法解》“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能称得上“文”,足见一斑,公叔子文心胸宽阔,落落大方,文雅得体,许“仁”。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试译:孔子说卫灵公无道,康子问:“他这样,国家怎么没有丧失?”孔子说“仲叔圉主持外交,祝鮀管理宗庙,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灭亡。”
  笔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论语今读》关于这一段发挥最有深意,“但总有一天,这些人才被逐被杀;但如有制度保障,便没关系了;制度之重要也。”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试译:孔子说:“说话不感觉得惭愧,做起来就很难了。”
  笔记:再一次说言与行的关系,孔子多次说这两者的关系,赞扬谨慎说话,反对巧言,厌恶佞言。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
  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试译:陈成子杀死齐简公。孔子沐浴后去朝见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王,请讨伐他。”鲁哀公说:“告诉三大家族。”
  孔子说:“自从我担任大夫以后,不敢不来报告,君上说告诉三大家族!”
  随后告诉三大家族。孔子说:“自从我担任大夫之后,不敢不报告。”
  笔记:这章很有意思,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去告诉鲁哀公,请求诛杀,是遵守礼制精神。事实上,鲁国政权掌握在三家大夫手中,鲁哀公让孔子去告诉三家大夫,孔子又去了。这是迂腐?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值得玩味。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试译:子路问怎样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可以触犯他。”
  笔记:这才是真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啊,如果把《论语》当政治书籍来读,这是最为可取的政治精神。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试译:孔子说:“君子向上走,小人向下走。”
  笔记:达什么呢,《论语义疏》“上大达者,达于仁义也。下达,谓达于财利。”今天来说,上达追求高雅,下达追求低俗。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试译:“古人求学为了自己,今人求学为了他人。”
  笔记:参照“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等章节来理解,前面有讨论,后世儒家为谁而读书,有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成高论。
  14.25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试译:蘧伯玉派人来孔子家,孔子请他使者坐下问他,说:“他在做什么?”使者回答:“他想减少自己错误但感觉没做到。”
  使者出去。孔子说:“使者啊!使者啊!”
  笔记:反躬自省,《周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试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不谋划政事。”
  曾子说:“君子考虑的不超过职务范畴。”
  笔记:这是孔子极其弟子重视当下的精神,把握好当下时间,做好当下事情,人生的务实精神,不追求虚妄。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试译:孔子说:“君子羞耻于他的话超过他做的事。”
  笔记:孔子讨厌说得比做得好听,语言和行为是道德的直接体现。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道德有三样,我还不行;仁爱的人不忧愁,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老师在说他自己啊!”
  笔记:“三达德”,可见“仁、知、勇”的重要性。在读《论语》,最头疼的就是这些字,历史上儒家三德、儒家四德、儒家六德、儒家八德、儒家十德等等轮番上阵,真是目不暇接,要分清这些字的纲目关系非常困难,话又说回来,真的有必要一一分析界定吗?
  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试译:子贡喜欢讥讽别人。孔子说:“子贡,你真的很好吗?我没有这闲暇时间。”
  笔记:方,谤。孔子批评很艺术,言外之意就是你有时间讥讽别人,却没时间修身养德。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试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担心自己没有能力。”
  笔记:这是自省,也是忧患意识,后世发扬光大,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31子曰:“不逆诈,不疑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试译:孔子说:“不事先怀疑欺诈,不预估不信任,但能察觉到,是贤德啊!”
  笔记:这个接人待物的境界很高,不揣测,是一种胸襟,涵养,能预知,是一种智慧,怎么不是贤德。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试译: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整天到处忙忙碌碌的?这不是玩弄语言吗?”孔子回答:“不是玩弄语言,憎恶顽固而已。”
  笔记:这次,孔子回答没有拐弯抹角,《论语注疏》“欲行道以化之故耳”。
  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试译:孔子说:“千里马不是称赞力气大,而是称赞他的品质。”
  笔记:以马喻人,贵德贱力。《论语新解》“骥,善马名,一日能行千里。然所以称骥,非以其力能行远,乃以其德性调良,与人意相和谐。人之才德兼者,其所称必在德。然亦无才之德。不能行远,终是驽马。性虽调良,不获骥称。”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试译:有人说:“用恩德回报仇怨,可以吗?”孔子说:“那又用什么回报恩德?用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回报恩德。”
  笔记:我们常常说“以德报怨”,不是孔子的意思,孔子说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关于“直”,在上一篇笔记中分析过,放在这里来理解,一样说得通,报怨之“直”,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事例,也有范畴。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试译:孔子说:“没有知道我的人了!”子贡问:“为什么没有知道你的人了?”
  孔子说:“不埋怨老天,不怪罪他人,下学人事上求天道。知道我的只有天了!”
  笔记:孔子的自画像,一个普通人的形象出来了,说不怨天尤人,又说知我者其天,孔子说这话,内心一定五味杂陈。
  14.36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试译: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告诉孔子,说:“季孙已经被伯寮迷惑了,我的能力还能把公伯寮陈尸于市朝。”
  孔子说:“道义能实现,是命;道义被废弃,是命。公伯寮能把命运怎么样?”
  笔记:这章比较难懂,因诽谤子路而谈道义与天命,怎么读也理解不了,南怀瑾解释为攻讦子路,就是间接攻讦孔子,大约是孔子仁慈。孔子预言过子路,将不得好死,现在以命运来说,孔子也信命?有矛盾,但知天命的意味还是出来了。
  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子曰:“作者七人矣。”
  试译:孔子说:“贤惠的人躲开人世,次之躲开地方,次之躲开不好脸色,次之躲开不好语言。”
  孔子说:“这样做的人已经有七个了。”
  笔记:从后一句来看,大概是孔子在感叹当时社会乱象,使大家都争先逃避。大约是在强调他与这些人不同,世道再乱,孔子依然有坚守。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试译:子路在石门休息。早上门卫问:“来自哪里?”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说:“是那个明知不可以却去做的人吗?”
  笔记:我多次说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知道世界之乱,而且他自己四处碰壁,并没有退隐山林,而是退而教学,把希望放在教育上面,这是难能可贵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