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09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7.22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试译:孔子说:“整天吃饱饭,什么心思也不用,难办啊!不是有下象棋的人吗?干这个,总比闲着好吧。”
  笔记:这章足见孔子对人生的认识,白活一场不如不活,走走象棋也有益,何必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17.2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试译: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把义放在勇之上。君子勇敢不讲义就会作乱,小人勇敢不讲义就是强盗。”
  笔记:子路之勇,我们见过很多次了,孔子在此应是因材施教,告诫孔子不可逞匹夫之勇,要以义节制。各种品质均要有所制约,做人也难,成人更难。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试译:子贡说:“君子有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厌恶说别人不好的人,厌恶自己下流却诽谤向上的人,厌恶勇敢却不懂礼制的人,厌专断却执拗的人。”
  说:“子贡,你有厌恶吗?”“我厌恶抄袭却以为智慧的人,厌恶不谦逊却冒充勇敢的人,厌恶攻讦别人却以为直爽的人。”
  笔记:孔子和子贡都有所厌恶,孔子厌恶害人之人,子贡厌恶自欺之人,难怪乎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也并非爱一切人。
  17.26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试译:孔子说:“只有仆妾和仆人最难相处,亲近不谦逊,远离又埋怨。”
  笔记:这章今天已经曲解了,这里的女子和小人都是地位意义而言,女子指仆妾,小人指仆人,并非现在说的妇女和小人。亲近他们,不谦逊,远离他们,又埋怨,足见难以相处,说“难养”,非“不可养”,是要有法子,是不是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呢?故小人和女子并非特指,泛指人与人交往,适当距离利于长久相处。
  17.26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试译:孔子说:“四十岁了还被人厌恶,他就完了。”
  笔记:四十这个数字应该不似三年守孝的三年那么死板了,泛指年纪大了。孔子告诫我们要及时学习,及时改正错误,不要等到老了,一无所成,那才是真正的悲哀。
 
微子第十八(共十一章)
 
  本篇重点讲孔子对待隐者的态度,以此阐述孔子的天下情怀,“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的悲壮情怀,令人潸然泪下。隐士,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以此产生的隐士文化,在中国占据有一席重要的位置。从读书接触陶渊明开始,隐士文化就一直影响着我。工作以后,因为喜欢老庄的缘故,最喜欢竹林七贤“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放浪形骸之态度,后来还是觉得孔明、刘基式的隐士最为可取,是典型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变化源于我对人生的认识,主要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基本剔除了我对前世和来生的认可,转为认可当下,此时此事的价值。竹林七贤之类的隐士,是道家的隐士,彻底的出世,探求玄理,过于放荡不羁;孔刘之列的隐士,是儒家的隐士,入世精神浓厚,家国情怀深重。人生在世,不可碌碌无为,思想境界再高,在人世,不珍惜当下,没有任何作为,不可取。如今细读《论语》,才明白,其实种子早就埋在基因之中,西方哲学只是唤醒了我这种基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这种儒家入世的众生情怀和理性认知精神,我觉得对于今天的人,无论何种行业,都是十分可取的,值得弘扬。
  18.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试译:微子走了,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因劝谏被处死了。孔子说:“殷商有三位仁人了。”
  笔记:微子是纣王西的兄弟,数次劝谏,纣王不听,辞职不干,箕子是纣王的叔父,箕子见微子数谏无效,装疯被囚禁为奴,比干是纣王叔父,因劝谏被挖心致死。这三人,孔子认为他们有仁德,因为他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天下计,却不得善终,由此可见,孔子的仁德不存在宗教式的因果关系,修养仁德,是为此生之用,个人修养与天下兴亡,息息相关。这对中国士大夫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
  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试译:柳下惠担任士师之职,三次被罢免。有人问:“你怎么不离开呢?”说:“以直道侍奉人,到哪里不会被三次罢免?用枉道侍奉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父母国家呢?”
  笔记:柳下惠这种态度,与孔子准备去费城有些相似,坚守道心做事做人,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味。
  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试译:齐景公礼待孔子说:“用鲁国君王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用对待季氏、孟氏之间的规格来对待他吧。”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走了。
  笔记:孔子为什么离开齐国了,按理说,以齐景公所说的礼对待孔子,是很高规格了。根据《史记》来看,孔子在乎礼,但不在乎齐景公给予的礼,关键原因是齐景公不愿意用他,他兴周礼的志向也就无法达成,不走又能干什么。
  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试译:齐国人送来歌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离开了。
  笔记:按照孔子主张,应该先劝谏再离开,可见季桓子无礼已经到了孔子都不想劝谏的地步了,《论语今读》“这是知其不可而不为。就走,并非事事处处均知其不可而为之,那反成乡愿了,毫厘之差,千里之失。”
  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矣!”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试译:楚国狂人在孔子车后面唱着歌,经过孔子身边时说:“凤凰啊凤凰!为何德行这么衰落?过去的不用说了,未来还来得及。算啦算啦,现在从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准备和他讲话,他躲避开,没能讲上话。
  笔记:这位楚国狂人,应该是一位隐士,话语间是对孔子的劝导,既然当世道不好,又何必知其不可而为之,到处奔波,不如像我一样退隐吧。显然这是孔子的知己,孔子准备和他说话,可以推测孔子想阐释自己的理念,《论语后案》“夫子不忍废君臣之义,而又有坚不磷、白不缁之德,进退存亡,不失其正,所欲言者如此。”
  18.6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
  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试译:长沮、桀溺在一起耕作,孔子路过,派子路去问渡口位置。
  长沮说:“你为谁赶车?”
  子路说:“为孔丘赶车。”
  说:“是路过的孔丘吗?”
  说:“是啊。”
  说:“他知道渡口的位置!”
  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说:“你是谁?”
  说:“是子路。”
  说:“是路过孔子的学生吗?”
  说:“是。”
  说:“滔滔洪水,天下泛滥,谁能使他改变,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躲避世事的人?”说完继续耕田。
  子路回来把这事告诉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总不能与鸟兽一起生活吧,我不和天下人在一起那和水在一起?天下太平,我不会寻求改变。”
  笔记:又是隐士劝导孔子归隐。孔子的叹息,虽然已隔两千多年,但依旧如此鲜活,令人肃然起敬,难怪乎后人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与人类共存亡的精神,让人感慨,这里的救民于水火了,兼有灵魂救赎之意!
  18.7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试译:子路和孔子一起走路,掉队了,遇到一个老人,用拐杖挑着锄草工具。
  子路说:“你看见我的老师吗?”
  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是你的老师?”说完放下拐杖,就去锄草。
  子路拱手站着。
  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招待他,还给介绍他的两个儿子。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告诉他这件事。
  孔子说:“这是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寻找老人。快到了,老人却走了。
  子路说:“不做官不道义,长幼秩序不可废弃;君臣之义又怎么废弃?为使自己干净,却破坏重要社会关系。君子出来做官,是践行道义。道义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笔记:这与第六章意义差多多,都是说遇到世外高人的故事,这些隐者,看这世道崩殂,就藏匿起来了,内心关心着天下事情,却没有作为,对孔子的行为持有异议。孔子及其弟子认为藏匿不作为是对社会不负责任。古代学者在解义《论语》时,都是从政治的角度来阐发,这也是《论语》政治化的原因。其实,孔子在这里以天下为己任,在对周礼恢复的同时,不经意间完成了文化的传承,其中教育精神更可赞,而隐士们,只看到孔子忙于政治,没看到孔子的人生态度,文化传承和教育精神。
  18.8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试译:归隐的人有: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孔子说:“不降低自己的心志,不使自己受到屈辱,这种人是伯夷、叔齐!”认为“柳下惠、少连降低自己的心志,言语符合道理,行为考虑恰当,大概就是这样吧。”认为“虞仲、夷逸隐居不说话,身体清白,不说话善于变通。我和他们不一样,没有什么也可以没有什么不可以。”
  笔记:接着上面几章,讨论隐者,意在说明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无可无不可”足见孔子认可他们出世不忘天下的精神,但孔子更认可入世作为的人生积极态度。
  18.9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试译:太师挚去了齐国,亚饭干去了楚国,三饭缭去了蔡国,四饭缺去了秦国,敲鼓的方叔去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去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去了海边。
  笔记:感慨世道崩坏,人才流失!
  18.10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试译:周公旦对伯禽说:“君子不遗忘他的亲族,不使大臣怨恨而不使用。老朋友没有大问题,就不弃用,不要对一个人求全责备!”
  笔记:这是周公教育自己的儿子,教他如何使用人才,今天的话就是人有专长,以德服人,用人以贤。
  18.11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试译:周代有八位贤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笔记:这章很有意味,说周朝有八位贤士,大概是说周朝人才济济,德行卓越,所以礼正乐垂,天下大治。足见孔子对天下是否太平的看法,还是着眼于个人修养,就像今天有人说的,务必做到人人遵纪守法,天下人都遵纪守法了,还要纪法干什么,天下人都道德高尚了,还要什么治理啊!呜呼哀哉!
 
子张第十九(共二十五章)
 
  该篇没有孔子的语言,朱熹说:“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矣。”若按这种说法,颜回应该列在第一,难道是颜回死得早了?钱穆先生说:“本篇皆记门弟子之言。盖自孔子殁后,述遗教以诱后学,以及同门相切磋,以其能发明圣义,故编者集为一篇,以置《论语》之后。”又按“……其后各自开立门户,传授徒众……。”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自孔子之死也,儒分为八。……”孔子死了,儒家分成八派,《论语》是公认的孔子门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讨论的书籍,既然已成八派,在切磋学问,阐发孔学时,各自观点也有所不同。冯椅说:“始子张、子夏而终子贡,三子之言为多,疑其门人所辑。而曾子称子,则成于其门人也。”这个怀疑我觉得有道理,读《论语》,事先不应把孔子及其弟子当成圣人来看,要把他们当成活生生的人,孔子的学生不会去记录老子的话,他们记录是孔子的语言,子张、子夏、子贡的学生也不会记录他们师叔的话,所以“疑其门人所辑”是有道理的。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试译:孔子说:“士人见到危险能牺牲自己性命,看见收获就会思考是否符合道义,祭祀想到肃敬,奔丧想到哀伤,这算可以了。”
  笔记:“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在前面孔子的语言中出现过,“祭思敬,丧思哀”与孔子如出一辙,估计子张这话,是平时学习中听到孔子说的。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试译:子张说:“有道德不去弘扬,相信道德不能坚持,怎么能说有?怎么能说没有?”
  笔记:孔子倡导学以致用,把学问当作宝贝供起来,这不是人生意义所在。他老人家就一直感慨自己有一身学问,却没有使用出来。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试译:子夏的门人向子张请教怎么交朋友。子张说:“子夏怎么说?”
  回答说:“子夏说:可以就交,不可以就拒绝。”
  子张说:“我听到的不一样:君子尊重贤人而包容众人,称赞好人而怜悯不行的人。我是贤人吗,对人又有什么不能包容的?我不是贤人吗,人要拒绝我,我又怎么拒绝别人呢?”
  笔记:孔子谈论了很多交友之道,子夏、子张对待交友的态度有所区别,这也许就是孔子弟子传承方向不同原因。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试译:子夏说:“虽然是小道,也有可取的地方;要行至深远之处,恐怕陷入泥泞中,所以君子不做。”
  笔记:以樊迟问孔子农耕之事,孔子说“小人也”来看,子夏继承这一点,着眼点在大材,这是当时社会决定的,就今天来讲,这显然不对,农业科技,尖端技术工种,往往是大材,哪怕是农业方面。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试译:子夏说:“每天都获得自己不清楚的,每月都不忘记自己清楚的,就算是好学了。”
  笔记:这是对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态度,是“学而时习之”的阐发。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试译:子夏说:“广泛学习,坚定心志,诚恳请教,善于思考,仁就在这里面了。”
  笔记:子夏谈仁没有孔子高深,他这里着眼点是学习“仁”要怀有的求学态度,未涉及其内涵。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试译:子夏说:“各种工匠在自己的作坊中,完成自己的事情,君子努力学习去完成自己的事业。”
  笔记:本章谈求学,与上章类似。这样的类比,有以阶层划分人的等级意味。实际上孔子的教学,有教无类,不分群体,不分地位。按子夏意思,工匠只能干技术活,君子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道养德,不是知识分子的专利。
  19.8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试译:子夏说:“小人的过错一定会掩饰。”
  笔记:孔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这就是“文过饰非”的来源,这里的小人是道德意义上的小人,不是地位意义上的小人。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试译: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看起来严肃,靠近却温和,听他讲话很严厉。”
  笔记:这是真君子,生活中严肃却温和,坚守底线不拒人千里之外,说话严厉,果断而有操守。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试译:子夏说:“君子取得信任才能使唤民众;没有信任,会以为在伤害他。取得信任才劝谏;没有信任,以为是在诽谤他。”
  笔记:信任很重要,没有信任,对民对君都无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觉得子夏单独说信任的重要性,毫无意义。蒲松龄写狼,就有一句有趣的话,“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连狼在利用信任,何况是人。孔子谈的很多东西,着眼点在于个人修养,但只有人才能习得好的德行,以此约束,否则,世上假寐诱人之人何其多,子夏早就被狼吃了。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试译:子夏说:“大德行不超越界限,小德行可以有出入。”
  笔记:如果按今天我们理解的大小,子夏没有孔子顽固,允许有小错误。实际上,孔门什么为大,礼为大,礼涵盖了私人生活和社会准则,所以,无法探知子夏的“小德”究竟是什么?以孔子之意揣测,难道是种地、打铁之类?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
  试译:子游说:“子夏那么年轻的门人,洒水扫地、接待客人可以,这是细枝末节。根本的东西却没有,怎么行呢?”
  子夏听说这话,说:“啊!子游错了,君子的学问,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就像草木,有所区别。君子的学问,怎么能曲解呢?有始有终的人,只有圣人吧?”
  笔记:子夏这话说得有理,孔子教导弟子,也是区别对待,很有针对性。这章如果再加一句,夫子曰:“吾道一以贯之”,那就更妙了。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试译:子夏说:“官做好了去求学,学问好了去做官。”
  笔记:这是非常出名的话,对后世乃至今天的影响非常之大,即使说孔学出仕是以天下为己任,也改变不了学和仕的直接关系,如果这后面再加一章:子贡曰:“学而优则商。”那该多好啊,毕竟子贡不但是一个外交家,还是一个巨商。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试译:子游说:“丧事中情绪到哀就可以停止了。”
  笔记:子游在此意在说明悲痛到伤害自己,也是不孝。不过,亲人去世,但凡是个人,要在三年之内做到哀而不伤,只有装模作样。这章可与颜渊死后孔子的悲伤联系起来读。
  19.15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试译:子游说:“我的朋友子张,是个难能可贵的人,却不仁。”
  笔记:这是说仁的境界难以到达,还是子游在批评子张呢?
  19.16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试译:曾子说:“堂皇的子张啊,很难和他一起行仁道啊!”
  笔记:由此可见,上章不是说仁,就是在批评子张,子游和曾子怎么就如此不待见子张啊,还被编进《论语》,由此可见,孔子是不是还有一些言行没有记载在《论语》中,毕竟就这两章来看,派别之见还是充斥其间。
  19.17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试译: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没有人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除非是亲人死亡了!”
  笔记:孔子之礼,连亲人死亡也是有约束的,毕竟,悲伤过分以至于伤害自己,也是不孝啊?其实,孔学情理交融,并非一味“克己”而“理”,颜渊死后,孔子十分伤心,不失情感。
  19.18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试译:曾子说:“我从老师那里听说:孟庄子的孝,其他都可以仿做;只有他不改变父亲的臣下和父亲的政令,是难以做到的。”
  笔记:中国古代的政治,真是极端,孔学极端至此,后又有一朝天子一朝臣之极端。对于曾子把孝道扩展至政治的这种极端言论,迂腐至极!这是孔子守前朝旧制的结果!
  19.19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试译:孟氏让阳肤做士师,向曾子请教。曾子说:“上面没有道义,人民早就离开了。如果了解实情,应该悲哀怜悯而不要高兴!”
  笔记:就曾子回答来看,应该是阳肤去请教如何当好这个官。曾子回答与孔子“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12.13)的思路一致,重点是关注点是德,不是着案件的侦破带来的社会效应,德治提到如此之高,有益乎?无益乎?
  19.20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试译:子贡说:“纣王不好,不像说得那么坏。所以君子厌恶处在不利位置,天下人把所有罪恶都归到他身上了。”
  笔记:《尚书》和后来的《史记》对纣王的评价极其负面,子贡能够说出这番话,难得。难怪子贡会在当时名利双收,看问题确实有自己的见解。
  19.21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试译:子贡说:“君子犯错,像日食、月食一样;错误,人人能见;改正了,人人敬仰。”
  笔记:小人犯错,文过饰非,君子犯错,知错能改。
  19.22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试译:卫公孙朝向子贡询问:“仲尼的学问哪里来的?”子贡回道:“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德礼制没有失去,还在人间。贤明的人知道大的,不贤明的人知道小的。没有没留下的周文王、周武王的道德礼制啊。老师哪里不在学?哪里又有固定的老师啊?”
  笔记:这章说明孔子学问的来源,孔子没有拘泥于贤者和不贤者,只要传承了文王、武王之道,无论大小,皆细心研习为用,这是积极的求学态度,师无常事。
  19.23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试译:叔孙武叔在朝中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
  子服景伯把这事告诉子贡。
  子贡说:“好像宫殿的围墙,我的围墙只有肩膀那么高,可以窥见里面房屋的好。老师的墙高很多丈,不从大门进入,就看不见宗庙的美妙,百官的富态。大约是找到门的人很少,叔孙武叔老先生这话不怪他啊!”
  笔记:子贡这个比喻很恰当,足见孔子学问至高,也见其对孔子的尊敬,也可以看见他的胸襟。
  19.24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德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试译:叔孙武叔毁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做!孔子是不可毁谤的。别人的贤德,是小山丘,可以翻过去;孔子像日月,不可以超越。人要自寻死路,怎么能伤害到日月呢?更多是表现出他的不自量力。”
  笔记:子贡赞扬了孔子德行的光辉,以此回击别人的毁谤。聪明智慧如此,不愧为孔子学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