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10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论语读书笔记 (连载)
新闻作者:肖林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19.25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试译:陈子禽对子贡说:“你谦虚了,孔子怎么比你贤明?”
  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知道他的智慧,一句话也可以知道他的智慧,说话不可以不慎重。我不可能赶上我的老师,好像不可能用梯子爬上天。老师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说以礼教民立,民则立,引导民行,民则行,经他安抚,人民归服,经他行动,人民和谐。生受人尊敬,死了人人哀悼。我怎么赶得上他呢?”
  笔记:子贡以赞扬孔子从政,来说明自己赶不上孔子。本篇最后五章都是子贡的话,在以前的章节中,也有很多篇幅说道子贡。到这里《论语》基本接近尾声了,在《论语》中提到所有弟子,我个人对子贡最为喜欢,智慧、聪明、灵活、能干的形象跃然纸上,十分鲜活。而且,从其他史料来看,子贡在当时世俗中的成就,远高于其他子弟。
 
尧曰篇第二十(共三章)
 
  到此篇,《论语》终结了。此时我的心中,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司马迁之语)之赞叹!有“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孔子之语)之悲叹!
  20.1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试译:尧说:“啊!舜!上天的使命已经落在你的身上了,要好好把握其中道则。如果天下穷困,天给你的使命也就终结了。”
  舜也这样交代禹。
  说:“小人履,用黑公牛祭祀,敢明白告诉皇皇天帝:如果有罪,不敢请求赦免。你的臣子有错误,你的心里明白。我有过错,不要累及万民;各方有罪,罪责在我一个人身上。”
  周代大加奉上,开国功臣都富贵。“虽有周代亲族,不如仁人啊,百姓有过,罪责在我一人。”
  谨慎制定度量,审视法度,恢复废弃的官职,天下政令畅通了。复兴被灭绝的国家,继续被中断的氏族,推举隐藏的贤人,天下民心归服。
  所重视的是:民众、粮食、丧礼、祭祀。
  宽厚获得人心,守信得到民众信任,勤敏就有功绩,公平,大家都高兴。
  笔记:这里面的很多说法,是受当时世界观和国家观的限制,不能以今天世界观和国家观来审读,古时候的国家可能是部落演变加上封赏建立的,所有礼制都源于部落习惯,这种礼制与时代是否符合,更不要说推及后代,法家对此就持否定态度,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至于两千年来,中国人还守着部落的习惯,所以我说古代士大夫精神,是笼子里的精神,中国人在政治上的思考疆域,一直被孔夫子禁锢到清末民初,呜呼哀哉。
  20.2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试译: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从政,孔子说:“尊尚五种美德,摒弃四种恶心,可以从政了。”
子张说:“什么是五种美德?”
  孔子说:“君子实施恩惠却不花费,役使群众却不被怨恨,有欲望不贪婪,庄重不骄傲,威严不凶猛。”
  子张说:“什么叫施行恩惠却不花费?”
  孔子说:“以群众的利益去做,这难道施行恩惠而不花费吗?选择可以劳使的人劳使,谁会怨恨你?想得到仁就得到仁,怎么会有贪婪?君子不管人多少,事大小,没有怠慢,这不是庄重而不骄傲吗?君子衣帽整洁,正目而视,俨然让人看到就生畏惧,这不是庄严而不凶猛吗?”
子张说:“什么叫四种恶行?”
  孔子说:“不教育就杀,残虐,不告诫却要成果,粗暴,开始怠慢政令,后面突然催促期限,害人,在该花销的地方吝啬,小司。”
  笔记:孔子关于从政的这些方法,还是一如既往寄希望于从政者的个人修养,今天读起来,更像是一些个人政治经验,若说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制度,南辕北辙。
  20.3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试译:孔子说:“不知道天命,没法称为君子,不知道礼制,没法站立,不懂得语言,无法知道他人。”
  笔记:不知道编纂时候,为什么把这章作为《论语》的终结篇章,把命、礼、言突出在这里,孔子之道是天命吗?我更愿意理解为人生的不确定性,礼之重大作用,人之品德修养,以奋力而为,恢复周礼,达天下大治。至此,《论语》全部终结,读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我们视为中国版《圣经》的《论语》,就我一个小角色来看,也有不如意的地方,难道是我学识浅薄,不足以理解孔子的博大精深,但愿如此。此时,我产生了一种与司马迁“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一样的想法!!
 
关于《论语》中几个重要范畴的梳理和理解
 
  1、品德修为
  按理来说,读完《论语》,应有很多的感悟,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没必要大谈特谈。所以,我以梳理书中关键词语的方式,把《论语》核心的东西尽量呈现出来,这种呈现,就是我的理解。
  仁。这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与礼有莫大关系,礼是孔子继承周公姬旦而来,而仁,是孔子由礼升华而来的。宽泛地说,礼主外,仁主内。仁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统揽了其他一切德目。一方面,仁是一种感情,可以理解为仁爱,在人与人相处时,构建起了一种温暖人心的情感,让彼此之间融洽相处;另一方面,仁是一种理性,可以理解为仁德,以道德的力量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使相处达到合理状态。由此可见,仁并非神秘高远,而是体现在日常伦用之间。实际上,孔子对仁的期望,远比日常伦用高,“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6.30),也就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6.30),所以管仲在道德上虽有瑕疵,却“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14.17),是仁。而陈文子弃弑君之人而去(5.19),只能称作清。
  孝。孝是孔子极其重视的一种德行,与慈对应,父慈子孝,才是父子间规范的关系。在《论语》中,孝有多重含义。一是顺,即孝顺,凡事都要顺着父母,不可违背,如,“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11)。二是敬,即孝敬,生时尊敬孝养,去世以礼下葬,守孝三年,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4.18)。“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17.21)。孝还有一个范畴,就是孝弟,这是长兄如父的体现,悌道是孝道的补充。以孝为核心的伦理关系,稳固了自天子至平民的社会秩序,是为宗法制,下以孝事君,称作忠心,君以慈对下,是为仁道,所以,孔子极其重视孝道,其治国之道,以孝为本。
  义。义,是一个很特殊的德目,对义的修习,孔子称为“徙义”(12.10),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形象体现了义作为个体行为的尺度把握。在《论语》中,他包含了规则、正义、义务、适宜等含义,要根据具体章节语境来理解,具有强烈的理性意义,对个体有着极强的道德约束力。个人在日常行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等方面,是否符合义,是道德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标准。
  忠。中心为忠,尽心尽责之意,在对事上,是否尽职尽责,在对人上,是否尽心尽意。事实上,《论语》把忠作为个人在处理其他社会关系上的准则,与孝有莫大的关系,上面我们说过,以孝事君,也为忠。所以在《论语》中,找不到“忠孝不能两全”的说法,反而认可,以侍奉父母之孝,侍奉君王,忠孝一体,“孝慈则忠”(2.20)。
  敬。今天讲敬,主要是诚恳、认真的意思。对于《论语》中的敬,最先是敬畏的意思,由畏生敬,体现在内心的对未知力量的态度,比如“祭斯敬”(19.1),“敬鬼神而远之”(6.22),这种敬还含有巫术的参与力量在里面。后演化恭敬,对上位者或长者的态度,比如“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13.4),“临之以庄则敬”(2.20),这里的敬都还带有惧怕的意味,但较之对于鬼神的畏惧,可以忽略不计。最后才是谨慎,接人待物诚恳,工作认真,如“敬其事而后其食”(15.38)。从含义的演化过程来看,敬被提炼为接人待物的一种德行,取其道德约束力。
  恕。如心为恕,将心比心,实际上,恕就是子贡说的“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5.12)但孔子认为这很难办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实际上,恕虽强调了对等这一原则,但除了“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外,更多是推己及人,核心仍然是“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5.24),即建立在自我道德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除此之外,在《论语》中,还有温、良、宽、恭、谦、信、让、清、友、敏、俭、诚、惠、直、友、善、明、达、闻等词,这些容易理解,不再逐一列举解读。
 
  2、治国理政
  《论语》谈修养与为政,其个人修养目的是治国理政之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简而言之,孔子治国理政的理念就是“以德治国,喻法于礼”。
  礼。在《论语》中,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礼就是礼制,《论语》中的礼,来源于周朝,具体是孔子删订的《仪礼》,与《周礼》《礼记》,被后世并称为儒家三礼,在八佾篇我分析过礼的来源。简而言之,就是周公姬旦,对周朝以前的原始礼仪进行整理,孔子再行删减,形成的礼仪制度。礼的发端,是巫术祭祀礼仪。由于对未知的恐惧,礼从产生开始,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家庭部落中,就带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孔子看到了其中强制约束力,对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于是,以孝为基础,将早期部落的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层面,将个人对未知力量恐惧中产生敬、畏、忠、诚等外在和心理活动,抽象化为道德约束力,以替代巫术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并形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大礼制框架。现在读《仪礼》,虽然孔子删减了许多不合理的规定,但依然可以看出,在举办一些重大礼仪活动时,一些物件的摆设,人站立方位的规定,带有很强的神秘性,这源自巫术规定,却能体现出庄严氛围等效果。所以,孔子的礼,从产生就注定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已有的社会阶级秩序,以达到社会稳定,所有打破现有阶级秩序的行为,都是谋逆,在道德上,都不被认可。
  德。德,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李零先生说:“孔子是一个道德先生”,在《论语》中,“知德者鲜矣”(15.4),孔子认为是时道德沦丧,故非常重视德行的养成。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孔子宁愿没有吃的,也不愿意放弃德行修为,他提到的一切德目,都是为了完善一个人的品行修为,使一个人在处理社会关系时,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简而言之,以个人修为影响国家治理。窃以为,德,道德在权力面前,毫无力量可言,对于从政者个人而言,具有一定约束力,可作治国辅助,但作治国理政根本方法,是典型的以小道理管大道理。
  和。和是什么,就是中庸,孔子一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2.3),都是为了“和为贵”(1.12)过程是和(中庸),目的也是和(小康),礼记对和谐(小康)有细致的描述,前面全文引述过,这里不再引述。和谐的目的,是让周朝固定下来的阶层,在自己阶层内,按照道德礼仪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不突破现有规则,使社会正常运转。当然这不是孔子终极目的,在小康后面,还有一个大同,这是东方“乌托邦”,儒家理想世界。
  在治国理政上,还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不反对政刑,但居于礼德之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不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二是孔子倡导任人唯贤。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13.2);三是倡导富民教民。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四是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13.3);五是尽忠职守。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14.26);六是平均主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6.1)。
 
  3、教育思想
  整部《论语》中,有大量论及教育的章节,许多学者作了专业的研究,我作简单梳理,紧贴原文意思,不做阐发。
  教学目的:孔子认为读书目的是做官,只要当官,就有俸禄,吃穿住行不用担忧。“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9.13)。“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
  教学内容:文行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7.25)。据考证,实际教授是六艺,在《论语》中,明确能看到《诗经》《尚书》《仪礼》《易经》,以及射箭和驾车,“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7.18)。“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9.2)。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不分贫贱富贵。“有教无类”(15.39)。“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7.7)。
  教学态度:尽心尽力。“诲人不倦”(7.2)。
  教学方式:一是启发式教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8),“夫子循循善诱”(7.2)。二是因材施教,“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1.21)。三是教学相长。“‘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四是言传身教。“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五是实践育人。“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19.25)。
  学习态度:一是复习巩固。“学而时习之”(1.1)。二是兴趣培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6.20)。三是勤奋不辍。“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19.5),“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四是虚心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7.22),“不耻下问”(5.15)。五是知错能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六是师无常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七是广博学习。“君子不器”(2.12)。八是思学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15)。九是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13.5)。
  教学成果:“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者。”(出自《史记》)
 
  4、人生态度
  “子不语:怪、力、乱、神”(7.21)。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11.11)。整体来说,孔子很少谈论神仙鬼怪,在整部《论语》中,孔子谈论所谈论的道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儒家不是宗教,未在现实世界之外构建一个天国,也未建立一套诸神体系。修身立德,为政以德,在现实世界,人一生的努力,以及价值的实现,也在这个世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8.14)孔子极其重视当下(此刻此事)。“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4.2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4.24)。“仁者其言也讱”(12.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巧言令色,鲜矣仁”(1.3)。“刚,毅,木,讷,近仁”(13.27)。《论语》中有大量章节谈到言和行,言行是体现一个人道德水平的最直接方式。孔子以对言和行的约束,提高其道德修养,培养出谦谦君子,使之具有“仁”,或接近“仁”,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温度,使一个人的生命充满温暖。对道德的培养,并不是为了行善积德,求得好人有好报,这是人间的事情,不是天国的事情,这是今生的事情,无关来世痛痒。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15.21)。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只有自己,没有神灵,一切事情,皆靠自身,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人生的价值。“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1.4),人际关系,首先反思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14.38),人生在世,当全力奋斗。“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9.28),生命之韧性。总体来说,人这一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整部《论语》,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就在于此,催人向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14.35)!说是不怨天,不尤人,而又深深感叹知我者天乎!这就是悲,悲壮的悲,悲怆的悲。没有神灵的依靠,只有奋力而为,知其不可而为,这就是呼天抢地之悲,孔子对天命的矛盾,正体现出这种悲之深刻。“亡之,命矣夫”(6.10)!“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14.36)这是孔子认为天命难测。“天生德于予,恒魋其如予何”(7.23)?“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9.5)!这又是孔子充分相信天命,上天佑人。孔子这种矛盾,心有不甘的意蕴,不言自明。尽人事,不如人意,听天命,天命不可测,只好顺其自然。所以,生活中的孔子,乐观开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的背后,还是悲吧,“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
  人啊,何其孤独!
 
关于《论语》中“道德”的认识
 
  “孔子是一位道德先生。他讲的德行,主要有以下几种:仁、义、孝(包括弟、孝弟、孝友)、友(朋、朋友)、忠(忠、忠信)、信、宽、恕、恭、敬、让、敏、惠、中庸、为尊者讳、反对乡愿、其他。”(出自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教授以概念形式,将孔子的道德分为十七个德目,认为这是《论语》修行的核心德目,单看其中最核心的十六个德目,我们可以感知到,孔子对我们道德建立的影响,绝对不可能以一句“打到孔家店”来全盘否定的,我觉得,对《论语》中道德的再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人是一个什么东西?“心灵的决定若扣掉欲望就不剩什么,会随着各种安排改变,心灵内没有绝对值也没有自由意志,心灵的意愿是由一个因素来决定,而这个因素是由另一因素决定,然后再另一个,再另一个,就这样无限持续。”(出自巴鲁克·斯宾诺沙《伦理学》)另一个哲学家叔本华紧跟着斯宾诺沙,也肯定了欲望的存在,就是人类伦理存在的主要形式“自由意志”,“动物没有这种‘自由意志’……人类对于自己和对他人(包括后人)培育了具有社会文化内涵的普遍心理形式,使人获得不同于动物界的社会性生存。”(出自李泽厚《哲学纲要》)简单引用,意在说明“自由意志”对于定义人的意义,其存在于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以区别于人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出自《论语》18.6)孔子是认识到“自由意志”的存在,并且通过道德的构建,以完成对“自由意志”的约束(自由意志的存在,本身就是个体感性追求与群体理性存在的矛盾冲突),也就是人本身的约束,于是便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投身其中。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出自《论语》7.1)“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出自《论语》7.5)整部《论语》中,无不体现出孔子对前人的尊崇,特别是周公姬旦,孔子的“礼”,就是对周公姬旦的周礼删减而来的,孔子说自己尊古,其实他已经完成了对周礼的升华,“它源于远古至上古(夏、商、周)的氏族群体的巫术礼仪,经周公而制度化,经孔子而心灵化,经宋明理学而哲学化,旦始终保存了原始巫术的神圣性,成为数千年来中国传统社会的行为准则、生活规范,即所谓的‘礼教’。”由此可见,“自由意志”的存在所产生的个体感性追求,即个体的自由追求,与群体存在,即社会的融和,其矛盾自远古至上古就存在,巫术礼仪的存在就是为了调和其矛盾,而周公姬旦集合的周礼,是规则化、制度化的调和方式,正式以政治(群体)的名义出现,孔子删减而成的“礼”,就是李零先生依《论语》提出的十七个方面的道德律令,这就是说,经过孔子“心灵化”的“礼”,不再是单纯的规则和制度力量,已经提炼出了道德的力量,这就是我说“仁”的核心,既具有巫术的规则力量,也含有巫术理性化后的道德力量。
  “礼教”的诞生,就是群体道德的建立,“礼”就是从上古至先秦的中国生存经验的智慧总结,这就是在《论语》中,大量关于生活经验章节存在的根本。这种生活经验从古人至周公姬旦到孔子,被提炼成了个人的行为准则和生活规范,至董仲舒,经君权神授而成为了群体的绝对道德律令,任何个体在此群体中都必须遵守,甚至牺牲个体。这就不难理解儒家为何成为“教”,伊斯兰教不同于儒家,从诞生开始,其道德律令就以神权名义确定下来,假托神的名义,推行社会准则,抑制私德,以成全公德,其政教合一的本质就是假借神的名义,将诸如孔子“礼”类似的生活经验道德化、规则化,便于世俗政权稳定,而儒家在历史中一再变化,孔子名义上“述而不作”,实则将世俗经验道德化,以天道的名义出现,以人道的名义落实,后人以君权神授的名义固定。伊斯兰也好,儒家也罢,道德的本质就是世俗经验公德化,假借天道或神灵制度化,其根本性都是扼杀私德,以解决私德和公德的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私德向公德妥协,就是“小康社会”,当私德全部消灭,就是“大同社会”,“乌托邦”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不愿得知)。孔子关注到了“自由意志”,并清楚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冲突,我们可以见到,整部《论语》中,对私德和公德的关注是普遍存在的。《论语》中最核心的十六个德目,首先都是通过个人德修习获得,可惜的是,这种私德的形成,最终都是为了服从于公德,《论语》中,无处不在强调私德要以公德的形式影响整个社会,即君临天下的道德力量,这就是我多次批评的“泛道德主义”,消灭私德的“泛道德主义”,要求个体牺牲个体的一切追求,包括获得感(幸福)以成全集体的存在,这种理论最后造就的是集体无意识,因此也注定“大同社会”的遥不可及。
  《论语》的历史作用和弊端,这是历史书写的,今天读《论语》,除了反思,更多是汲取。对于其中道德意义:其一就是《论语》对“隐士”的态度,孔子不赞成归隐,也就是道家追求的个体自由,但,孔子却没有抹杀,甚至对于一些隐士,孔子是赞成的,《论语》微子第十八整篇充满了对隐士的辨析,甚至是赞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很对文人士大夫个人人格完善的光亮之处,与道家精神一并成为民族光亮之处,这是儒家制造大盒子中给民族留下的光亮,这是《论语》在今天的魅力之一。其二就是私德在原著中并未完全抹杀,以“仁”为例,“仁”在以道德力量出现的时候,在个体心理塑造上,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出自《论语》15.18)在道德层面说,是私德中,父与子之间的温馨存在,甚至可以说,“仁”造就了我们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族情感,宅心仁厚、仁至义尽、麻木不仁、一视同仁等等成语的存在,说明在儒家以私德成就公德,以公德抑制私德的大背景下,“仁”依然保留了人与人之间的一股温情,这是对过于、现在、未来之人的一种安慰,也保留了个体发展的空间,个体追求幸福的路径,也许,是民族的未来。
  “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出自《论语》6.13)这是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李泽厚把君子儒解释为大传统,政治文化精神,也就是我们正史可见的仁义道德,把小人儒解释小传统,民间的巫术文化,我觉得可以包含民间医疗戏曲等等。今天我们倒回来看历史中的两个传统的道德表现,呈现出交汇融合的局面,大传统不断吸取小传统,个体不断成就集体,私德不断推动公德。就此来看,今天以个体之间的社会契约精神成就社会道德,如何破除个体的工具性,使之完全目的性,完成对个体的尊重以成就集体,以个体之间的契约精神推动现代法律、道德的建立完善,是一个非常值得讨论话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