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15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乡间戏社
新闻作者:范方启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家乡有一大特色,那便是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几句黄梅戏。也难怪,这里可是不折不扣的戏曲之乡呢。据说黄梅戏最初就是在乡间传唱的民歌,心情畅快时,来上几句,那是好上加好;心情郁闷时,哼上几段,仿佛阴霾能就此散去,雨过天晴。
  这些年,家乡最显著的变化就是留在村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力壮的都奔赴他乡,连同孩子也一起带上,留下的多是些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庄稼田早在几年前就承包给了种粮大户,老人们没多少农活可干,日子过得有些空落落的,总得找个法子打发打发时间。
  要是凑在一起闲聊,聊着聊着就容易变成是非,为此而争得面红耳赤,实在是得不偿失。跳跳扇子舞吧,老胳膊老腿的,哪经得起这般折腾,况且跳舞这事儿,男人们不喜欢,不管多大岁数,都讲究个男女搭配呢。有人提议:“何不唱戏呢?”对啊,这么合适的消遣方式,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着相同爱好的人自然而然就聚到了一块儿。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很小,参与的人不多,大家都压低嗓子唱,显然是信心不足,既怕出丑,又怕打扰到周围的邻居。可时间一长,这些顾虑就渐渐被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还觉得嗓音不够响亮,于是添置了扩音设备,吹拉弹唱的家伙和人员也逐渐齐全起来,还有人买来了戏台上用的服装,嘿,还真有了几分民间剧团的模样。
  消息传开后,来的人越来越多,有远有近,有男有女,其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占了大多数,而且以女性居多,不过也有四五十岁的,他们在这群人中就算是年轻的了,也往往是这个群体的“台柱子”。唱戏的地点并不固定,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到了谁家,谁家就做东。做东的人家就像招待贵客一样,好酒好菜摆上桌,那热闹劲儿就跟过年似的。不会唱戏的人看着大家欢天喜地的样子,心里也痒痒的,也要加入,那就充当啦啦队吧,捧一个人场给大家增添一些人气,反正比一个人待着有趣多了。不过,啦啦队成员也要做东,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这样的社团基本属于自娱自乐的自发组织,没有什么章程,也没有领导,成员结构也不稳定。大家都是有兴趣了就聚在一起,如果家里有更重要的事,还是会以家事为重。一家开了头,众多的社团也悄然而生。锣鼓敲起来了,戏也唱起来了,寂静的乡村顿时有了几分生机。其实,这类“剧团”主要是以散唱为主,你会什么就唱什么,不一定局限于黄梅戏,老歌、流行歌曲,只要你会,都可以拿来唱。有的人唱得有板有眼,也有的人五音不全,前者自然会收获赞许的目光,而后者呢,可能会让人忍俊不禁。不过时间久了,或许也没人再去计较谁唱得好谁唱得差了,毕竟大家相聚在此就是为了图个开心尽兴嘛。
  事情也有例外,有影响力的社团在逐渐增加,名气最大的“康坡剧社”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加入,他们活跃在村庄和集镇,并且常年巡演,弘扬了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他们觅得了一种谋生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