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27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画眉梁子来了个“炊事班”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围着产业转的乡亲们吃上热菜热饭
画眉梁子来了个“炊事班”

  本报讯(记者 马刚 谌晗 谢朝政) 种洋芋还配“炊事班”搞服务?这件新鲜事发生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的田野里。
  3月24日11时50分,在大发村画眉梁子公路旁的地埂上,七八台小皮卡、三轮车一字排开,5个摊位支锅架灶。
  大豆油“滋啦”作响,火腿丁、蒜苗相继下锅,豆花、酸汤咕嘟嘟冒着热气,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站在地埂抬眼望去,这片地势平缓的高原坝子上,200多人的春播队伍,正热火朝天栽种洋芋。
  “看,炊事班来了!”“把这两垄干完,今天要干三碗火腿荞饭!”不知是谁吆喝了一声,山野里顿时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海拔2500米的画眉梁子上,大风刮得呼呼作响,正午的日头晒得脊背微微发烫。村民口中的“炊事班”,其实是镇上的几家餐馆把摊位摆到了田间地头。
  12时14分,放工的农民汇聚成一条条“长龙”朝着“炊事班”缓缓聚拢。
  “务工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四乡八邻的乡亲,就是为了让大伙吃上一口热的嘛!”摊主耿艳的大铁勺在锅里翻飞,“大年初三就开始种洋芋,哪里人多摊子就摆到哪里,一年要炒上300来天。”
  外号“小四川”的陈增明,一碗荞凉粉小有名气;
  易殿兰全家齐上阵,分工协作热锅现炒,自助餐花样翻新;
  赵凤兰的三轮车上,一大锅炸洋芋、两大桶荞疙瘩汤热气腾腾;
  …………
  村民罗德芬从耿艳家的锅里舀了一大碗荞饭,鼓着腮帮边吃边说:“以前做活路,中午饿了除了吃冷洋芋就是荞粑粑。现在做一天得100块工钱,花10块钱热饭热菜管够。”
  “虽然卖的饭菜经济实惠,但一天保底要卖五六百元。”耿艳有自己的小盘算:“村民有活干,我们有钱赚。”
  12时40分,来村里走访的雪山镇镇长崔娥悄悄来到“炊事班”现场察看。
  “别看这是‘草台班子’,家家都有健康证。”崔娥笑谈,“乡亲们围着产业转,‘炊事班’围着乡亲们转,这就是我们的新乡场。”
  “以前一颗种子传三代的口粮洋芋,如今种成了一代强过一代的科技洋芋,产值超4亿元。”合作社负责人管绍刚话语更幽默。
  接过话茬,崔娥如数家珍:“雪山镇每年丰产洋芋近30万吨,商品薯畅销粤港澳,种薯‘远嫁’大凉山。在全镇12万亩洋芋产业带上,每块坝子都忙碌着上百人的务工队伍。”
  13时许,吃过午饭的乡亲们聚坐在草地上歇息,有人忍不住唱起了山歌。
  “过去那个山歌苦得很。”一辈子和洋芋打交道的管绍刚哼起了老山歌:雪山灼甫龙街子,洋芋荞麦过日子,要吃大米饭,除非下辈子……“但你听,大家现在的山歌甜得很。”
  “雪山灼甫龙街子,洋芋荞麦是路子;顿顿吃的白米饭,家家户户好日子……”转自《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