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产业)

雪山镇灼甫草场牛羊成群(何欢 摄)
初夏,威宁自治县内,圈舍里肉牛低头啃食青贮草料,草场上牛群悠然咀嚼鲜嫩牧草,一幅现代畜牧业蓬勃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广州番禺区与威宁深化协作,聚焦肉牛产业,从政策、技术、产业升级多维度发力,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领航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近年来,在广州番禺区帮扶下,威宁将肉牛产业作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成立全县肉牛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制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布局规划,积极抓住省农业农村厅驻点帮扶指导契机,健全“省级统筹、市级推动、县级落实”工作机制,通过“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扎实推进肉牛产业发展。
如今,威宁肉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已拥有万头规模以上乡镇17个、5000-10000头规模乡镇14个、5000头以下规模乡镇10个,培养了1000头以上养殖企业(含合作社)1家、500-1000头3家、30头以上规模养殖大户(散户)200余户。
同时,广州番禺区在威宁肉牛产业发展资金扶持上不遗余力,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3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 0.57亿元,撬动社会资本5亿元。2024年,新增东西部协作资金760余万元,用于建设460家肉牛家庭牧场,采购21吨优质牧草草种,推广种植高产牧草5000亩。
此外,为降低养殖户风险,广州番禺区还与威宁协同,加强与金融保险机构合作,实施肉牛养殖“政策性保险+商业险”双保险制度。政策性保险政府补贴群众6500万元保费,商业险群众每头缴200元保费。投保肉牛最高赔付8000元/头,全县投保肉牛3万余头,参保率超50%。三年来,全县投入2000万元养牛贴息补助,撬动资金5亿元,覆盖农户8000户,为肉牛产业发展注入动力。
技术护航 破解养殖难题
养殖技术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关键,番禺区帮扶团队与威宁共同发力,在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上持续深耕。同时,依托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选派150名专业技术人员蹲点乡镇,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从肉牛良种繁育、品种改良,到饲草料种植与生产、疫病防控,再到圈舍建设、粪污处理以及档案建立等关键环节,都有专业人员手把手教学。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注射牛口蹄疫疫苗32万头(份),免疫进度达100%;检测牛口蹄疫血清500余份,合格477份,合格率达97% 。
在双龙镇高山村,养殖户锁正元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养牛全靠经验,如今在专家指导下,防疫、配种等难题迎刃而解。在政府补贴支持下,他修建了化粪池、青贮池,养殖环境大大改善,40头西门塔尔牛膘肥体壮,年增收超10万元。
番禺区还联合科研机构,在雪山镇、双龙镇、盐仓镇等地建设3个饲草加工示范点,推广全株玉米青贮、秸秆氨化等技术,年加工饲草能力提升至10万吨,有效解决了饲草供应和储存问题,降低养殖成本。同时,投入资金加强良繁体系建设,争取到市级资金100万元建设威宁牛遗传资源保种场,通过项目建设,存栏母牛160头、种公牛10头,建设6 个家系,开展肉牛品种改良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工授精改良1.5万余头。
产业升级 拓宽增收致富路
在番禺区的帮扶下,威宁加速肉牛产业升级,实现了从单一养殖向全产业链发展跨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番禺区与威宁优化产业布局,推出了“见犊补母”、出栏奖补等政策,投入财政衔接资金90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490万元用于奖补,激发农户养殖积极性。4年来,5000万元财政资金助力农户利用冬闲田土种植130万亩光叶紫花苕、12万亩优质牧草;今年投入100万元改良5000余亩放牧草地,争取1000万元建设饲草料加工项目,完善饲草体系。
在产业链延伸上,番禺区助力威宁招商引资,计划在五里岗工业园区引进社会资本,建设年处理10万余头牛的屠宰场,发展订单养牛,打造“贵州高原生态牛肉”品牌。目前,威宁肉牛不仅供应本地及周边地区,还成功打开了广州、深圳等地销售渠道,年销售值达10亿元,成为西南地区稳定的肉牛“保供仓”。
如今,在政策红利的驱动下,养殖户积极性很高,养殖效益明显。在雪山镇灼甫草场,牧民管绍刚赶着260多头牛在围栏内轮牧,科学养殖让草场利用率提高50%,牛长得更快更壮。么站镇平原村通过东西部协作资金130万元建设养牛场,存栏牛102头,带动年均集体分红6万余元。雪山镇养殖户管仕贵,家庭牧场养殖的20多头西门塔尔牛体格壮硕,一年能出栏10多头牛,毛收入20多万元,他坦言:“在政府支持下建设的家庭牧场,养殖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经济效益更好了。”
谈及未来,番禺区挂职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坚说:“我们将和威宁继续深化协作,计划未来三年投入资金1.2亿元,重点支持家庭牧场建设、饲草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向着打造‘中国南方肉牛产业核心区’的目标稳步迈进,让威宁肉牛产业‘牛’劲十足,推动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