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刚(右一)在村民家中走访
“太感谢余书记了,一直没修通的串户路终于修好了,现在车子直接可以开到家门口了,太方便了!”云贵乡平原村村民杨明俊站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难掩激动。他口中的余书记,是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毕节卷烟厂卷包车间副主任余刚,2023 年起担任平原村驻村第一书记。
刚到平原村,余刚就被现实泼了盆冷水:偏远的地理位置、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参差不齐的村容村貌…… 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没有退缩:“我就是想看看基层老百姓的生活,为他们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到村第一天,他便带着笔记本走村串户开展走访。坑洼的泥路、漆黑的夜晚、简陋的村级活动场所,这些都被他一一记在本上。“23 户的串户路没硬化,48 盏路灯缺口,村里连个像样的办公地都没有……”30 多天走访下来,笔记本写满了村民的家长里短,也让他找准了工作的发力点。
“要干事,先聚心。”余刚明白,基层党组织是乡村发展的核心。他带着村两委从整顿办公环境入手: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新增文件柜、设立工作卡位,让村民办事有了 “敞亮地”。
平原村党支部书记杜听银感慨:“以前办公桌上堆成‘杂货铺’,现在资料分门别类,老百姓来办事一目了然。余书记不仅帮我们改环境,更教会我们怎么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
基础设施落后是平原村的 “老大难”。余刚多次与原单位协调,两年间争取到 47 万多元帮扶资金。钱到位了,怎么花?他带着村两委开了数次群众会,最终确定:先修老百姓脚下的路,再亮乡亲们回家的灯。
修串户路时,他每天蹲在施工现场,盯着水泥配比、路基平整度,遇到村民协调问题,就搬着板凳到人家院坝里拉家常。
今年4月,840多米串户路全部完工,23户人家彻底告别“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剩下的资金怎么用?他带着电工沿着村道走了几个晚上,逐个点位测算照明需求,最终在主路和人员较集中的地方安装48盏路灯。亮灯那晚,不少老人搬着板凳坐在路灯下不愿离去:“活了大半辈子,村里头回这么亮堂!”
如今的平原村,串户路通了、路灯亮了、村级活动场所敞亮了,可余刚的脚步没停下。看着村里40多公里未硬化的产业路,他又有了新计划:“2025年先修1.2 公里,方便烤烟运输,预计投入25万元。”这个在车间管生产的干部,现在说起田间地头的事如数家珍。
按照两年一轮换的驻村工作规定,余刚驻村时间即将到期,说起驻村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余刚满是不舍:“这里的乡亲就像家人,走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产业路啥时候能全修好。”但他知道,乡村振兴的路上,还有更多像他一样的驻村干部,正把脚印留在泥土里,把初心写在大地上。
在威宁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余刚的故事不是个例。无数驻村干部以村为家、以民为亲,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让乡村振兴的图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