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琼序正在给能繁母牛添加草料
本报讯(记者 沈光勇 李玉琴) 近年来,麻乍镇借力香港 “小母牛” 项目,采用乡村综合可持续发展项目运作模式,以发展肉牛养殖产业为主线,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培训+能力建设”的帮扶模式,激发群众自主发展意识,提高农户养殖技术和技能,让肉牛养殖成为当地稳固脱贫成果、激活产业动能的重要引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肉牛产业振兴之路。
近日,走进麻乍镇得坪村陈琼序家的简易圈舍,20余头品种优良的能繁母牛正在悠闲进食。麻乍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兽医师苗祥钧一边仔细查看母牛健康状况,一边向陈琼序传授病害防控知识。陈琼序告诉记者:“加入香港小母牛项目后,我家牧场扩建了200平米,牛年出栏量直接翻了一番。”
在双河村马占敏的家庭牧场,标准化建设成果显著。消毒通道、自动饮水设备、青贮饲料槽一应俱全,墙上 “生态养殖技术规范” 的标识格外醒目。而新水村的朱凡碧更是将项目优势发挥到极致,在牛价波动中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牛价走低时大胆购进,育肥后在峰值售出,成功赚取 “第一桶金”。他介绍道:“去年获得1.5万元的家庭牧场建设补助资金,我就加紧新建牛圈、引进38头肉牛,预计今年10月出栏,扣除成本净利润达到15万元左右。未来我计划扩大规模,引进优质种牛,学习智能化养殖技术,打造现代化示范牧场,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自香港 “小母牛” 项目落地麻乍镇,当地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通过投入1100万元组建4个村级综合服务型农民合作社,吸纳800余户农户入股;配套建设130座家庭牧场,发放补助资金190余万元。一系列举措推动肉牛养殖从传统散养迈向现代高效生态养殖,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更增强了养殖大户运营能力,提高了农户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
苗祥钧说:“项目创新采用‘村民主导 + 合作社运作’机制,以合作社为实施载体重点培育肉牛特色产业,有效推动了产业振兴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截至目前,麻乍镇肉牛存栏量2.1万头,预计全年商品牛出栏量可达8000头。“合作社 + 家庭牧场” 的新型养殖模式,正成为群众增收的主渠道,也让肉牛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