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产业体系)

务工群众在百合田中除草管护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在哲觉镇的连绵山野间,弥漫着淡淡的药材清香,此时,正是中药材生长的关键期。山林间的中药田里,务工群众们挥锄除草、精心培土,汗水浸润着脚下的沃土,也浇灌着增收致富的希望,绘就了一幅生动的“农忙图”。
在哲觉镇公平村的百合种植基地里,63岁的村民钱尹美动作麻利地进行着管护作业。“在基地务工6年了,从种植、管护到采收,一年要干100多天。”她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笑容,“每天100块的工钱,算下来一年能稳稳当当挣一万多元。”像钱尹美这样依靠中药材基地务工实现稳定增收的村民,在哲觉镇比比皆是,这片片药田,已然成为他们不离乡土的“增收田”。
公平村“药”当家,规模品种双跃升。距钱尹美劳作的百合田几步之遥,山坡松林下同样也是一幅农忙景象。林下天麻种植区里,十余名务工群众在林间穿梭往来,忙着除草、覆土、追肥。百合、天麻,高原山地孕育的两种“金疙瘩”,一处是规整的田地,一处是茂密的松林,种植主体虽不同,却在公平村的山坡上和谐共生,共同构成夏季田间管护的核心区域。
据公平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邓向江介绍:“今年我们村中药材种植总面积已从去年的3200亩扩大到今年的3700亩,全村548户农户全部参与,种植品种多达37个,其中百合和天麻是我们的两大优势产业。当下管护到位、长势喜人,到10月采收季,我们非常有信心全村中药材总产值能冲击7000万元大关。”从单一种植到百花齐放,从零散分布到规模连片,公平村的中药材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龙头带动增动能,产业发展势如虹。哲觉镇引进的龙头企业贵州驰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和稳定的市场渠道,不仅做大了产业“蛋糕”,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务工岗位和技术示范,成为推动哲觉镇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
“我们今年在哲觉镇重点发展天麻种植,总面积达2100亩,其中,采用生态仿生模式的林下种植就有1400多亩,主要分布在公平村及周边适宜林区,另外我们还发展了600余亩大田种植模式。科学管护加上好生态,全年预计产值能突破4600万元。”贵州驰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培波说。
公平村中药材夏季管护的火热场景,是哲觉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生动缩影。哲觉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李杰介绍说:“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着力构建‘春有花、夏有果、秋有粮、冬有药’的高原四季农业产业新格局。中药材产业,尤其是天麻、百合、党参等优势品种,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2025年,全镇中药材种植规模实现新跃升!”李杰介绍,“种植面积已从去年的2万亩扩大至2.5万亩,覆盖公平村、对面坡村等23个行政村,惠及农户3600余户。预计全年总产值将达到2.4亿元,带动群众务工7.5万人次。这是哲觉镇立足生态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力见证。”
夏管辛勤耕耘忙,静待金秋药生金。行走在哲觉镇的山间地头,目之所及是村民们辛勤管护的身影,鼻息间萦绕着沁人心脾的药香。从百合田里的俯身劳作,到森林中对天麻的精心呵护,每一滴汗水都在为金秋十月的丰收奠基。
立足独特资源禀赋,威宁正乘势而上,全力谋划发展科技赋能、生态环保、效益多元的新型高原山地农业产业体系。以日益壮大的中药材产业为引擎,一幅“四季有产、链条完善、效益共享”的现代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蓝图正在乌蒙深处加速绘就。
据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统计,2025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26万亩,其中党参9.2万亩,天麻1.9万亩,百合0.75万亩,种植品种包括木香、鱼腥草、黄精、半夏、草乌、何首乌等31个品种,预计年产值达35亿元。待到层林尽染时,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迎来沉甸甸的金色收获,让富民强村的幸福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