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57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以产业之优汇聚高质量发展之势
新闻作者:陈逍 陈美群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麻乍镇箐岩村,务工群众正在采收白萝卜。(文旭 摄)


  近年来,威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为主题主线,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县”战略,系统谋划了构建六大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蓝图,因地制宜谋划“5+2”产业发展布局,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以产业之优汇聚起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势头。
  盛夏的威宁大地,处处升腾着产业发展的蓬勃热浪。在盐仓镇、么站镇等地,马铃薯陆续迎来成熟采挖期,种植户们穿梭在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忙碌着收获一季的辛勤耕耘,新鲜出土的马铃薯映照着群众丰收的喜悦。“今年我采用‘错峰种植’的方式种了210多亩洋芋,先种的现在都能挖了。”盐仓镇么站社区马铃薯种植大户高艳站在刚采收的地块旁,指着满地的“金疙瘩”介绍道:“今天挖的是希森6号,每亩产量有4000到4500斤,市场价每吨能卖到1300到1400元。”
  素有“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美誉的威宁,土壤条件、空气湿度、年降雨、气温等特点都与马铃薯原产地秘鲁安第斯山区极为相似,是最适宜栽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威宁因地制宜在海拔1900米以下河谷区域发展早熟马铃薯种植,在海拔2200米以上区域发展中晚熟马铃薯种植,形成了以中晚熟马铃薯为主,早熟马铃薯种薯为辅的种植布局。
  马铃薯收获的同时,应季蔬菜也纷纷成熟上市。在小海镇松棵村、麻乍镇箐岩村等地,莲花白、白萝卜、白菜等高山冷凉蔬菜迎来采收旺季,务工群众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收、分拣、搬运、装车……新鲜采收的蔬菜随即被运往贵阳、云南、四川等周边省市的农贸市场,丰富市民的“菜篮子”。威宁县志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志说:“我们蔬菜基地每天采收莲花白和白菜60吨左右,订单不断。”
  产业发展,群众受益。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订单收购等多种方式,有效将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条,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和多元增收。“我家租了近4亩地给合作社,我又在地里来帮他们种和收,一天有100多块钱的工资。”麻乍镇箐岩村村民马春会乐呵呵地说。
  “农”墨重彩“丰”景好。连日来,云贵乡2.2万余亩烤烟陆续进入成熟期,烟农们抢抓农时进行首轮烟叶的采摘烘烤,全县一年一度的烤烟烘烤拉开序幕。
  这些生动的采收场景,是威宁全力推进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精彩缩影。近年来,威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精准发力,一方面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马铃薯、蔬菜、烤烟、苹果、养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持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深入挖掘特色资源,把威宁火腿、威宁荞麦作为特色产业做精做特,形成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的产业矩阵。
  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力铫介绍:“今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其中早熟品种2万亩,中晚熟品种148万亩;蔬菜产业方面,全年轮作面积在62万亩以上;烤烟、荞麦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21.2万亩以上和15万亩以上;苹果挂果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肉牛、生猪存栏分别达42.75万头、88.35万头。特色种植与养殖齐头并进、蓬勃发展,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威宁“5+2”产业的蓬勃发展,关键在于“链”式思维。近年来,全县围绕主导与特色产业,一手抓基地建设稳前端,一手抓加工延伸强后端,积极延链补链强链。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入驻和成长、冷链物流体系日益完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持续擦亮、助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兴起,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越筑越牢。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自治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提出的农业产业布局,持续聚焦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动各项产业向更高层次、更全链条发展,让威宁的‘土特产’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钥匙’,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钱力铫说。
  沃野田畴织锦绣,产业兴旺正当时。威宁正以“特”为笔,以“链”为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奋力描绘“百姓富、生态美、经济兴、活力强”的壮美画卷,让高质量发展的势头蓬勃向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