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下整齐码放的菌包

林下长势喜人的平菇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近年来,么站镇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创新“大棚+林下”种植模式,大力发展平菇产业,不仅盘活闲置土地、林地,还促进就业,助农增收。
在么站镇平原社区的威宁县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一大早机械轰鸣、人头攒动,整个菌包生产工作紧张有序推进。“我们合作社的平菇种植从今年4月份开始,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把50亩大棚种植和120亩林下种植相结合。每天生产平菇菌袋10000袋,总共要生产100万袋,每天的用工量在120人至180人之间,每月支付的务工工资在12万元至20万元。”合作社平菇种植技术指导熊联楷说。
平菇产业的发展,让不少外出务工群众选择返乡就业。平原社区村民孔九兰便是其中之一。“以前在广东打工顾此失彼的,听说家乡平菇基地招工,我和丈夫就果断回来了。”如今,孔九兰负责装菌包,丈夫驾驶铲车兼机修,夫妻俩日均收入四五百元,月入过万元。“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技术饭’,老人孩子都可以照顾到,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孔九兰笑着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当地退伍老兵夏广永。他在经营自家养殖场的同时,每天带领家人参与菌包移栽工作。“码放一个菌包一角钱,我们一家四口一天能挣近千元。”夏广永算起“经济账”:“既能顾好自己的养殖场,又能为村里产业出份力,这样的‘双份收入’很踏实。”
“大棚种植与林下种植结合,不仅能盘活闲置资源,还能通过错峰上市实现效益最大化。”熊联楷解释,林下种植的平菇预计7月底迎来首批出菇,能持续采收五到六个月;8月起,大棚平菇也将大规模上市。这种“棚林互补”模式,充分利用了当地气候、土地与林地资源优势,既解决了传统单一种植的周期限制,又延长了产业收益期。
棚林“菌”作伴,“菇”力促发展。么站镇也将继续围绕土地和林地书写特色产业文章,让“小蘑菇”撑开“致富伞”,鼓起群众的“钱袋子”,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