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威宁2025年第一批“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欢送仪式现场(周阳 摄)
就业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既是经济的“晴雨表”,也是民生的“温度计”、社会的“稳定器”。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威宁产投集团党委锚定群众就业需求,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为核心抓手,在外出务工、就近就业、技能培训等领域靶向发力,为重点群体就业精准“铺桥搭桥”,交出扎实答卷。
打造一个产业园
威宁自治县是人口大县,也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有162万人口,劳动力资源89万人,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达28万人以上,做好人力资源开发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举措。
威宁产投集团党委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功能完备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围绕“立足威宁、服务毕节、辐射全省、走向全国”的人力资源服务发展目标,按照“聚焦初端、服务中端、兼顾高端”的发展思路,以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驱动,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
“我们通过线上整合威宁人才网、求职小助手机器人等终端,形成24小时全方位就业服务平台,求职者可通过多设备便捷使用;线下依托‘夜市招聘’‘人才交流会’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招聘活动。”威宁产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陈威说。
今年以来,线上产业园新增注册企业842家,登记应聘人员4761人次,签约入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30余家,累计举办线下招聘115场,提供岗位6.7万余个,吸引2.1万余人参与。
服务两条就业线
信息不对称,务工群众“就业难”,用人企业“招工难”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需面临的一大困境。
威宁产投集团积极联动相关部门,提前谋划,进行布局,积极为求职群众“牵线”,为企业招工“搭桥”,搭建起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双向交流对接的平台,服务两条就业线,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
“我在浙江工作很稳定,我会努力打拼。感谢你们关心……”
近日,记者通过电话回访联系到威宁“点对点”劳务输出到浙江义乌工作的马祥义。电话里马祥义对目前的工作很满意,不停对家乡的关心连连道谢。
通过家乡的精准服务实现稳岗就业的马祥义不是个例。近年来,威宁通过‘春风送岗’招聘会、东西部协作专场招聘会等,为求职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同时依托招聘会,有效组织劳务输出,帮助广大群众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我们通过组织招聘会、召开返乡农民工座谈会、走访外出务工群众、组织劳务输出等方式,发放政策宣传资料5.2万余册,累计服务劳动者5万余人次。”陈威说。
掌握一批傍身技
“技高一筹”是劳动力拓展就业渠道,实现稳岗增收的基础。
威宁产投集团党委依托人资资源服务产业园根据市场用人需求,在全县范围构建多层次、精准化技能培训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质效,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从松散型向有序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短短5天就掌握了养老护理的技能,翻身、扶抱这些关键动作练熟后,以后找工作心里更有底了。” 威宁自治县雄山街道平山社区福康馨区的搬迁群众赵飞龙,在家门口接受了技能培训后难掩喜悦。
“通过送技上门的方式,精准对接了那些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的群众需求。”平山社区工作人员柏猫云说,“学到这些实用的真本事,才能让群众有一技傍身,能够就近务工,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
一系列的技能培训活动让威宁劳动力实现从“靠力气吃饭” 到 “凭手艺增收”,威宁正以技能培训为引擎,推动劳动力从 “劳务输出”向“人才输出"”跨越。
据统计显示,2024年威宁籍外出务工人员持证上岗率提升50%,技术岗位占比提高35%,年均增收达2.5万元。“威宁工匠”的品牌,正日益成为就业市场上闪亮的信誉保证。
如今,威宁自治县有4万余人通过威宁产投集团一系列靶向举措实现就业。这4万多人的背后,是威宁产投集团党委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馈。从跨省劳务输出到家门口就业,到技能提升到岗位匹配,每一步都聚焦在群众“急难愁盼”上,用实打实的就业成果,让就业增收更稳更牢,让民生温度更有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