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身着节日盛装的威宁各族群众用一首首敬酒歌将高原草场唤醒。从迎宾、到民族服饰游行、民俗文艺汇演、长桌宴,一项项极具民族特色的系列活动依次进行,引人入胜、动人心弦。
长桌宴上酒足饭饱,灼甫草场“村歌”悠扬。伴随着激情的舞曲,各支“村歌”代表队依次登场。《民族团结一家亲》唱出了各族群众心心相印、团结奋进的真情,《我在兔街等你来》诉说着新时代威宁人民欣欣向荣、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夜幕降临,祭火仪式在毕摩的诵经声中拉开序幕。毕摩带领彝族青年祈福取火,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当象征吉祥的火焰腾空而起,绚丽的烟花划破夜空,三条“火龙”从山上狂奔入场,瞬间点燃现场激情。
祈愿的火光正在燃烧,欢快的节奏已然响起。数万名各族群众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在“火”与“舞”的激情中,共享篝火狂欢。欢快的节奏如同夏日的鼓点,热情的舞步仿佛灵动的火焰,火光映照在人们的脸上,那灿烂而真挚的笑容,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民族文化的自豪。
火把舞动,星光璀璨。在这里,飞扬的裙摆、银饰的碰撞、喜悦的脸庞,篝火燃烧的声音、人群的欢呼声、鼓点音乐声交织成一条欢乐的银河,民族的色彩晕染着“满天星斗落人间”的夏日盛况,共同描绘一幅“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生动画卷。
被誉为“东方狂欢节”的火把节,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传递了彝族群众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和质朴沉郁的生命观。
打开历史经纬,翻看岁月脉络,火把节早已不仅是彝族群众传统节日的延续,更是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平台和纽带。新时代的威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威宁火把节系列活动以更加新颖的形式、更加丰富的内容,化身一场汇聚多民族风情的文化盛宴,向世界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火把虽熄,余温未散。这场跨越千年的火把狂欢,正逐渐变成威宁各民族团结奋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燃烧引擎”。

迎宾仪式(岳刚 摄)

“村歌”比赛(何欢 摄)

民族服饰巡游(何欢 摄)

长桌宴(岳刚 摄)

篝火狂欢(岳刚 摄)

篝火狂欢(赵庆能 摄)

群众和游客手持火把进行篝火狂欢(赵庆能 摄)

篝火狂欢活动(何欢 摄)

篝火狂欢活动现场人山人海(赵庆能 摄)

篝火狂欢活动(杜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