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63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润物细无声
新闻作者: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下)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深刻指出:“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增强先进文化的凝聚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习近平始终从文化深处思考浙江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为浙江现代化进程注入文化之魂。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的文化足迹,循迹溯源,我们深深感受到伟大思想蕴含科学真理价值、强大精神力量、博大文化情怀……
 
“精神聚人心”
 
  嘉兴南湖,游客如潮。
  红船、南湖革命纪念馆,使人心潮澎湃;烟雨楼、揽秀园,历史的烟雨迷蒙,令人唏嘘慨叹——
  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在这里出现;千百年来,烟雨楼见证了这里迁客骚人络绎不绝,文化脉动,汩汩滔滔;
  104年前,一叶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历史掀开崭新一页,红色文化,百年流光……
  2002年10月,习近平履新浙江不久便来到这里,他感慨道,嘉兴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源远流长。
  “他走进纪念馆参观史料,登上红船,瞻仰一大会址。”南湖革命纪念馆原讲解员黄晓琦向我们回忆当年场景,“当时,南湖革命纪念馆展陈面积只有500多平方米,无法容纳不断丰富的文物史料,也难以承载日益增长的参观人流。”
  能否另辟地址,建设一座新的纪念馆?
  习近平当即表示同意,指出:“革命传统教育十分重要,要不断扩大影响。”
  他感慨地说,我们的党员同志能够来到南湖看一次展览、听一次党课、学一次党章、观一次专题片、瞻仰一次红船、重温一次入党誓词,就能得到“精神传承、思想升华”。
  南湖之行后,新馆建设迅速被提上日程。选址、设计、风格……每一个环节,习近平都亲自过问。
  南湖之行,更让习近平思绪万千——
  如何把历史赐予我们的文化价值观转化为开拓未来的不竭动力?
  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刊发习近平的署名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红船精神”被首次提出并阐释——“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他深刻指出,“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正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红船起航于浙江,更是推进浙江发展的精神力量所在。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变化,如何弘扬“红船精神”“浙江精神”?如何赋予“浙江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反复思考,反复探索。
  每至一处调研,习近平都要看地方志,往往翻阅至后半夜,从宏阔历史视角,探寻浙江的精神密码——
  卧薪尝胆、精忠报国、经世致用、义利并重、工商皆本、知行合一……“浙江的文化及其内化于人们心灵中的人文精神,是引领和推动浙江发展的最深层次的原因”。
  每至一处调研,习近平细心观察,深刻感受涌动于浙江人血脉里的时代张力——
  蚂蚁岛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海霞精神、“四千”精神……“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浙江精神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亲自指导,进行专题大调研。
  课题组分赴全省各地,扎根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一线。习近平嘱咐大家,调研要着重回答三个问题:老祖宗留下了什么?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什么?面向未来还缺什么?
  一份又一份报告,一次又一次批示,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2005年初,浙江全省展开了一场“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大讨论。在此过程中,习近平亲自召开各界座谈会。讨论历时一年,热潮迭起。
  真理越辩越明,思想越炼越清。
  2006年2月5日,春节后上班首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头版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全文开宗明义——浙江精神世代传衍,历久弥新,始终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文章提出12字“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
  求真务实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诚信和谐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开放图强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
  这12字精神,蕴含历史底蕴,孕育时代动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台州大陈岛,精神之岛——
  60多年前,467名垦荒者将这个曾饱受战争创伤的荒凉小岛建成了充满生机的“东海明珠”,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那个时候,渔汛时,渔船密密麻麻,岛上最多时有1万多常住居民。2000年前后,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渔业衰落,许多渔民卖掉渔船上岸谋生。到2006年,岛上常住人口只有千余人。”时任大陈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孙尚权向我们回忆道,“大陈最困难的时候,习书记来了。”
  2006年8月29日,烈日灼目,海风卷着巨浪,航船剧烈颠簸,习近平坚持登岛。
  来到岛上,他马不停蹄。在水泥毛坯房里探讨风力发电项目,在海滨勘察旅游规划,走到渔民们中间,关切地了解渔业生产和转产转业情况,并专程看望老垦荒队员……他鼓励大家:
  “今后大陈岛的开发,会有一个很灿烂的蓝图,会有一个很光明的前景,大陈岛开发建设大有可为。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努力把大陈岛建成‘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