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正在进行管护作业
苹果是威宁自治县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近年来,威宁凭借高海拔、低纬度、日照时数长、昼夜温差大的天然优势,将苹果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同时,积极引入各类先进技术,全力把苹果打造成为果农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盛夏时节,在迤那镇贵州威宁产投生态果业有限责任公司苹果基地里,一条条防雹网在阳光下舒展,菱形网格兜住碎金似的光,网下千亩苹果林生长正酣,青红相间的果子“缀”弯枝头,悄悄积攒着糖分。
“我们公司共种植苹果6300亩,迤那基地种了2460亩,铺设了1600亩防雹网。铺设防雹网之后,能有效避免冰雹灾害,有98%的保障率。”公司技术员徐清均说。
在果树下,水肥一体化管理系统,正有效运转,让每一棵果树都能“喝”到恰到好处的水和养分,让每个果实不受损害,这既节省了资源,又提高了果树和苹果的生长效率。“滴灌系统能精准地把每一滴水和肥料,输送到每一棵树。这种管理模式避免了水和肥料的浪费,提高了效率,以前我们三个人一天才能完成一亩地,现在我们摁一下开关就能轻松解决。”徐清均说道。
除了防雹网和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果园里,处处彰显着科技的力量。徐清均介绍:“以前病虫害防治基本全靠打农药,现在我们全园安装了38盏杀虫灯,每5棵树悬挂一张粘虫板,还有7台喷雾机,实时监测,及时开展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明显减少60%。现在苹果优果率大幅提升,损耗率降五成,品质和口感都有了显著提升,这就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带来的好处。”
科技助力,效益翻番。有了科技的赋能,果园装上了“智慧大脑”,“在自治县委、自治县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资5000万元,建成2000亩矮砧密植集约高效栽培示范基地,示范基地种植荷兰矮化脱毒自根砧M9-T337苗木,采用矮砧密植,园区覆草、水肥一体化种植管理技术,并具备国内先进的气象监测系统及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现园区信息自动采集和质量全程可追溯。”迤那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马永超说。
科技为农业插上翅膀,基地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联建模式,建成高标准果园3000余亩,目前已全面进入丰产期,亩产可达3.5吨以上,带动393户农户增收。2024年产量10000吨,产值5800余万元,带动周边农户务工达56000余人次,平均每人每天务工工资在100至150元。2025年预计产量达12000吨,产值达7000万元以上,预计带动周边农户务工60000余人次,将有效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我家就挨着苹果园,自从建园,我就在里面务工,已经8年了。一年能挣四五万块钱,一日三餐全包,在这里很稳定,不操啥心,非常满意。”迤那镇中海村村民黄昌昌说。
“作为云贵高原苹果栽培优质区,我们因地制宜推广管理集约化、生产标准化、精剪栽培化、肥水一体化、山地机械化等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全面推广沃土养根、阳光树形、绿色防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果品品质。当前,我县早熟苹果华硕、红露等将陆续上市,我们将重点做好糖度确定、分选分级包装、储藏保鲜、物流运输等环节的工作,提升威宁苹果市场竞争力。”威宁自治县果蔬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睿说。
苹果是助力威宁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近年来,威宁栽植的苹果品种结构逐步优化,并广泛应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实现了苹果的稳产高产,更保证了果实绿色、健康、无污染。
如今,威宁苹果以黑石头镇、雪山镇、牛棚镇、迤那镇和中水镇为中心,形成多个万亩苹果生产优势区域,辐射斗古镇、玉龙镇、观风海镇,初步形成了约10万亩苹果产业带。目前,全县苹果挂果面积约15万亩,产量约28万吨,综合产值约12亿元,带动近10万户果农增收,已然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