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选争在大棚内观察威宁短柱油茶种苗长势
7月29日中午,烈日炎炎。位于威宁自治县陕桥街道的威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服务站办公室里,高级工程师宁选争坐不住了:“油茶苗还不是很稳定,我再去看一眼。”随即,他拿上草帽,爬上花果山山顶,钻进温度近40℃的大棚。
乍一看,服务站被青山环抱,办公楼老旧;工作人员大多和宁选争一样,皮肤黝黑、手掌粗糙……似乎处处都与“科研”不搭边。
然而,服务站却管理着1568亩实施林木良种培育的国家级基地,重点工作之一,便是收集保存选育油茶品种。
不久前,宁选争刚结束一场“心里没底”的实验——将威宁选育的“草海”系列4个稳定品种、28个优良单株,以及引进的其他高海拔地区品种进行嫁接组合。
目标只有一个:培育出最能适应威宁高寒地理气候的短柱油茶良种。
6月15日,他领着28位工人切砧木、削穗芽。历时40余天,20万株种苗完成嫁接。
看着棚内绿意盎然,从米粒大的芽苞已蹿升至10多厘米高的幼苗,宁选争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争气得很!”仔细观察,幼苗嫁接处闪烁着点点银光——这是他用铝片替代传统麻绳固定芽苗的巧思。
铝片束缚力更强,大大提高了嫁接效率;更妙的是,随着砧木和接穗愈合并逐渐长粗,铝片能自动“解绑”,避免了人工解缚可能造成的损伤。
粗略测量种苗高度,宁选争信心明显提升:“照这个长势,这批威宁短柱油茶良种苗成活率有望达90%以上。”
提到油茶,威宁短柱油茶定有一席之地。
普通油茶品种喜温、怕寒,威宁想要发展油茶产业,似乎并不合适。
事实上,威宁境内油茶数量惊人——广泛分布于全县27个乡镇,总面积达20万亩,其中野生资源就占了17.8万亩,约2632万株,资源禀赋优越。
1977年,贵州省林学院教授李永康等发现威宁短柱油茶品种并命名。作为全国唯一、贵州省特有的高原物种,其生长于海拔1700米至2600米地区,耐寒、抗旱、耐瘠薄。
不仅如此,威宁短柱油茶干籽出仁率70%,种仁出油率达43.25%,榨出的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品质优良、附加值高。
如何发展油茶产业?宁选争一直在琢磨:
2012年,宁选争首次接触油茶,看到的是一片树龄老化、品种退化、低产量的野生油茶林;
2014年,开始观察寻找,选育种苗;
2021年,成功认定“草海”系列4个品种,威宁短柱油茶取得重要突破;
2023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落地,在服务站内搭建生产能力1吨/天油茶籽冷榨示范线1条、生产能力250千克/天富营养油茶籽油精制示范线1条,解决油茶精深加工问题;
2022至2024年,在炉山镇、岔河镇种植示范基地400亩,低产林改造60亩;
2025年,油茶产业再次成为焦点,被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从良种选育、基地建设到精深加工全链条等给予政策支持。
在此背景下,威宁短柱油茶再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宁选争说:“待良种苗栽植后,差不多两年即可出圃造林。我们会免费给农户发苗、教种植,再把果子收回来榨油,逐步推进油茶产业规模化、示范化。”
花果山上种茶树,花果山下榨茶油。威宁野生油茶“苦守在深山,挂果无人识”已成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