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66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雪山镇:700余亩红菜薹栽种忙
新闻作者:贺看 罗纱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务工群众正在栽种红菜薹


  本报讯(记者 贺 看 罗 纱) 时下,雪山镇广袤田野生机勃发,村民正抢抓农时,如火如荼地栽种着红菜薹,翠绿的幼苗在湿润的土壤里舒展,一幅充满希望的农耕画卷在高原上徐徐展开。
  8月7日,走进灼乐多村的红菜薹种植基地,一条条地膜像丝带一样向远方延伸。覆膜机在田里平稳前行,翻地、起垄、覆膜一连串动作一气呵成。紧随其后的务工群众,熟练地在打好的定植孔里移栽幼苗,热闹有序。
  今年,威宁能才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灼乐多村、凉山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种植红菜薹,从八月初开始栽种,基地每天有100余名群众务工,一天能种60亩左右,预计八月底完成栽种。
  “我们这里的土地肥沃,高原冷凉气候种红菜薹再合适不过。红菜薹生长快、产量高,种下去40天就能采收,还能轮作改良土壤,是产业转型的优选。”合作社负责人柯昌辉说。
  面对市场销路问题,柯昌辉坦言:“只要我们能种出来,拉到江楠物流园,有很多外地经销商等着要,销往湖南、湖北、广东、深圳、上海等地。今年预计每亩产量能达到两千斤左右,按照去年两万一吨的价格,我们种植的700亩红菜薹总产值能破千万。”
  规模化种植不仅让土地焕发新生,更让灼乐多及周边村民在家门口端稳了“饭碗”。为了提高效率、保证质量,合作社引入了翻地覆膜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但像移栽、后期管护这样的精细活,还得靠乡亲们的巧手和经验。因此,基地发展红菜薹种植,需要大量村民参与种植、管护、采收等,高峰期每天用工可达300余人。
  在基地务工的群众中,来自小海镇西冲村的管燕相,既是务工群众,还负责帮基地招募工人。她一边麻利地干着活,一边感慨:“以前都是在外面工地上打零工,离家远还不好干,今年跟着合作社种菜,一天110元,供一顿中午饭,还能照料娃娃。”
  从“外出打工潮”到“家门口就业热”,一个特色产业激活的不仅是土地的活力,更是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干劲。雪山镇的“红菜薹故事”生动诠释了产业兴农、就业惠民的乡村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