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对于贵州屋脊上的威宁而言,绵延群山与多民族聚居,早已不再是发展的藩篱,而是凝聚人心、共创未来的坚实根基。
夏日的威宁,民族团结广场上花山如海,各族儿女踏歌起舞;灼甫草场火把如龙,照亮民族团结的夜空;乌撒体育馆内呐喊如潮,“民族团结杯”篮球赛激战正酣……
凭借深厚的民族团结情谊、蓬勃的时代发展活力,2025年5月至8月,威宁举办花山节、火把节系列活动及“民族团结杯”篮球赛等文体盛会,共计吸引了超数十万人次各族群众热情参与,同庆佳节、共享喜悦、共叙深情、共筑梦想。
威宁自治县总面积629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62万,是汉、彝、回、苗、布依等37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少数民族人口39.12万人、占总人口的24.12%,各民族团结友好、其乐融融。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打好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体育盛会特色牌,持续擦亮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金字牌。
2024年,贵州省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行动,明确提出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的典范、打造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打造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典范、打造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典范、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打造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典范。为威宁展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创新实践,开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明确了目标、提供了路径。
有了蓝图和路径,就有了信心和干劲。2024年1月,威宁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十一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2025年1月,“威宁彝族火把节”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一批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
多彩活动促交融,凝心聚力促认同。这个夏天,在威宁大地,一项项主题鲜明、特色浓郁的民族节庆与体育活动“轮番上演”,成为凝聚人心、促进交融、增进认同的“强力磁场”,同时也引来了四面八方游客的目光。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威宁探索“文化+体育+团结”融合发展的“威宁样板”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能、汇聚了人气。
居者安心,来者舒心。在文化认同和发展愿景的“加持”下,威宁已然不再是“深藏乌蒙人未识”的边陲之地,而是蜕变成了展现新时代中国民族关系和谐的画卷、体验多民族文化交融魅力的“网红”打卡地。
“这些活动太有意思了。第一次来参加火把节的活动,摔跤、赛装、斗羊这些民族传统的习俗让人大开眼界,大家参与其中,也真切感受到了威宁文化的魅力。”来自广东的游客刘先生,在亲身参与抓鸡比赛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民族团结的大厦才能根基永固。在花山节、火把节的集市上,威宁苹果、威宁洋芋、苦荞制品、民族刺绣等特色产品琳琅满目,线上线下购销两旺。节庆经济有效带动了当地特色种养殖业、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拓宽了各族群众的增收渠道。
7月下旬,在威宁雪山镇的火把节系列现场,为了迎接盛会,各族群众提前两三天就开始准备食材,精心制作特色民族小吃。凉粉摊主康山敏家多磨了十多斤荞面,羊汤锅摊主刘文慧凌晨三点就起来宰羊……“要让游客们都能尝到最地道的威宁味道。”刘文慧笑着介绍:“活动期间,我家的羊汤锅供不应求,每天要卖出三头羊,两天的收入能有一万多块钱。”旁边的康山敏也没闲着,她的荞凉粉摊前围满了游客,“平时在镇上每天收入最多也就几百块,火把节活动期间,收入也是翻了五六倍,一天最低也有3000多元。”
“民族团结杯”篮球赛不仅点燃了激情,更带动了乡村体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体育消费的增长。比赛过程中,农民日报、四川手机报、天津农业农村频道、贵州百姓生活频道、贵州经济频道、台江融媒等20余家省、市、县级媒体同步直播,线上观看人数超200万次。而围绕赛事的餐饮、住宿、交通等业态蓬勃发展,为当地各族群众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让“文体搭台、经济唱戏、民族团结”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
赛场上,“民族团结杯”球员们奋力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正是威宁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缩影。从昔日国家级贫困县到如今的生机勃勃,威宁的发展巨变,是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共同答卷。
通过持续举办高水平、广参与的民族节庆和体育活动,威宁有效提升了全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民族团结,正成为威宁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和“发展动能”。
威宁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禄兴贵介绍说:“下一步,我们将乘势而上,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体育产业,促进各民族在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威宁特色的民族地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之路,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乌蒙高原绽放得更加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