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方言与普通话的辨析
作者:赵煦 时间:2012-01-30 阅读:2334
一、威宁县地方方言的形成和分布情况
威宁县生活着彝族、回族、苗族、布依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大致呈大杂居小聚居状态分散于威宁东北区、西南区、西北区、东片区,日常生活中多使用双语(本民族母语和地方汉语方言)。历史上随军征战将士或经商屯居此地的各民族先人带来不同地区方言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多次融合演化,使威宁现代方言大致属于北方语系,并同时杂存有现代少数民族方言语音的语言多样性状态。具有地域差别明显,使用范围小的特点,中片区草海镇等地的方言类似贵阳方言,南片区方言近似于云南方言,东片区方言近似于六盘水、赫章等地的方言,西、北片区多居住彝、苗等少数民族,汉语方言中多夹杂有本民族语音的方言音。
二、威宁方言与普通话语音、词汇、语法辨析
2002年至2010年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学对象多是来自基层乡镇(村)的教师,少部分是外地区特岗教师,年纪多在30至48周岁之间,他们普遍使用的是具有浓重地域和民族特征的方言音[1]。主要表现如下:
1、语音面貌:语感普遍差,没有轻声,儿化,“一、不”的变调,中重、轻重格式,三个上声相连、ABB、AAB、AABB等格式的词语无正确音变。
2、声母中出现的主要错误:来自中片区草海镇等地的考生出现相似于贵阳方言的情况:(1)发平舌音z、c、s时,习惯舌尖与上齿背牙龈处成阻发音;(2)翘舌音zh、ch、sh、r部分片区没有,按照方言音中平舌音的成阻发音位置发音,或舌位上翘的位置前浅,只处于上齿龈后有棱的地方;(3)鼻边音l与n不分、边音l鼻化或鼻音n边音化,发l声时,舌前端紧贴或轻触上齿龈成阻发声,发n声时,舌尖与上齿龈紧贴不够。只是稍微轻触成阻发声;(4)h、f不分,主要是将h声母的字按照方言发音习惯发成f声母的字,如:护、湖、虎等;(5)j、q、x尖音化,习惯舌尖紧贴下齿龈成阻发类似于z、c、s的声音或轻摩擦舌尖发音,如鸡(ji)蛋发成(zi);(6)撮口呼ü习惯上齿轻咬下唇成阻发声;(7)j、q、x与g、k、h不分,习惯将声母j、q、x的字发成g、k、h的音如街、敲、项。
3、韵母中出现的主要错误:南片区与云南接壤地区考生(un与in不分)的语音中、东片区与赫章县城、六盘水接壤(i与ie不分)。少数民族考生中,来自东北区(前n鼻韵与后鼻韵ng不分,或没有后鼻韵ng)、西北区(韵母区别不好,部分韵母有音素失落现象,如:ao韵容易发成o韵等)、东片区(韵母区别不好,部分韵母失落有音素失落现象,如:ie韵容易发成i音)。普遍存在的语音问题:前鼻韵n没有归韵,如:人、嫩;un韵发成[u?n]、[yn]音,如棍、倾;后鼻韵ng没有或读成其前鼻韵,主要是eng韵的字部分发成ong韵,如:风、翁,eng韵发成en韵,如:朋; e、uo、iao等韵习惯发为o音,如哥、锅、角等;e韵习惯发成ê音;uo韵习惯发成uê音;ü韵易发成u、ue、iu等音;üe韵发成io音;uei韵发成ei音。
4、声调中的主要错误:主要是上声“∨”调形和四声的调值上存在问题。上声的调形没有按照2114进行,只有21、213或23,调值偏短、高度不够,如“马”;其他调值:阴平只达到44的高度,如:“妈”;阳平偏低,只达到21度的度数。如:“麻”;去声没有完全下降,只达到53,如:“骂”。
5、朗读、说话中没有轻声、轻重格式。
6、没有掌握现代汉语词汇、规范语法。
(1)威宁方言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有很大的差异[2]。
普通话词汇与方言词汇的对比字和读音:太阳,方言音发日头[??2t‘ou1],
鼻子[ pi2?i3],方言含盖器官鼻和鼻涕的意思。
(2)威宁方言的语法规范与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差别很大。
A、重叠式:
a、名词。
如:部分单音节名词重叠后,与未重叠的名词意义已有不同。如:面[mian4]-面面,面指面条、粮食粉末;面面,指一切粉末。部分单音节名词重叠式与单用时意义相同。如:腿-腿腿。部分单音节名词重叠前一个音节或后一个音节成为双音节ABB式名词,部分意义相同,如:毛雨-毛毛雨,手拐-手拐拐;,部分重叠后意义不同,如:老公-丈夫,公公-夫之父,老公公-老年男子。部分单音节量词重叠后变成名词。颗-颗颗,杯一杯杯。
b、动词。
“一∨一∨”式,通常在后面加助词“的“[lε]”,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如:一跳一跳的。“∨1∨1∨2∨2”式,通常也带助词“的“[lε]”;如:吹吹拍拍。“∨1∨2∨1∨2”式,如:斟酌斟酌。部分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变成了名词。如:“刷-刷刷”。
c、形容词。
部分单音节形容词可带叠音词缀。如:白生生。部分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变成了名词。如:尖-尖尖。
B、时态:
a、尝试、短暂时态:尝试态在动词后面加“瞧[?‘iao2]]” ,如:我看瞧,你说瞧。短暂时态是在动词后面加数量词组:如“我看(一)[xa4],我玩(一)[xa4]”。
b、时态助词“着、了、过”:威宁方言的“□[tao3]”,相当于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读[tao3]读的”。重叠式“∨[tao3]∨[tao3]”的,如:吃□吃□的饭。威宁方言的“□[tao4]”相当于普通话的时态助词“了”。如:你吃□饭没得?
c、威宁方言时态助词“过”的用法与普通话的相同。
C、选择问句:
a、“好+肯定式”,如:那个人你好认识?
b、“肯定式+没得”主要用于询问动作。如“文章写完没得?
c、“肯定式+否定式”,与普通话相同。
D、被动句。威宁方言的被动句,通常用介词“[t?o2]、[t?ao2]”引进主动者,相当于普通话的介词“被”。坛子□娃娃打烂了。
7、威宁方言一般无语音性音变,有语法性(构词)音变,部分名词最末一个音节,如不是阴平调,就念阴平调,“龙王、云彩、舅舅、黑石头”。
8、与普通话对应,存在有音无字或未考出本字音的,如普通话的“挠胳肢窝”,方言中是近似于“哈”的音,没有汉字代替;普通话中的“单手所能举起的大石头”,方言音中近似于“王狼石(wanglangshi) [wа?la??i]”的音代替。
9、辨析学习古入声字。入声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声调,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不复存在,现在已经分化进普通话的四声中。在汉语的一些其他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1)凡b、d、g、j、zh、z六母的第二声字(阳平),都是古入声字。(2)凡d、t、l、z、c、s等六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3)凡k、zh、ch、sh、r5个声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4)凡b、p、m、d、t、n、l声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die字例外。(5)凡d、g、h、z、s五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普通话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6)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7)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嗟」jue,「瘸」queˊ,「靴」xue三字除外。(8)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
三、威宁人学习普通话的主要方法:
1、推普机构要大力营造“说普通话”的社会氛围,掌握正确发音方法、勤学苦练。
2、短期集训和长期自学相结合,教学者要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发音、练习方法,形成标准语感。如:要求学习者强化发音吐字和绕口令练习,每天坚持收听新闻联播,自己朗诵文章。
3、测评中容易出现的认错字、读错音、语法错误等情况,要求学习对象加强对3600个汉字、现代汉语语法的再记忆和学习,注意方言思维习惯与普通话思维的转换;大力营造社会、单位、私营集体使用普通话的氛围,提高推普对象使用普通话的意识,使他们自觉学习,自觉说标准的普通话。
4、针对各教学对象错误的语音特征,需从汉语拼音方案入手,帮助学习对象正确认识自己的发声器官,尤其是舌位、开口度、唇形、发声动程等,对于普通话中现存的部分古入声字、翘舌音、边音、后鼻韵、韵母,要求学习对象先认真辨析普通话正确语音与方音的异同,逐字强化记忆,形成正确发声习惯、再强化语速练习。
5、对于声调掌握不好的教学对象,需要帮助学习对象对调形、调值认真辨析,用四声练习帮助形成正确调值、调形的发声习惯。
6、对于语音无音变、轻声、中重格式、重中格式、轻重格式等情况,常用方法是在集中培训时,先掌握规律方法、比较练习,再将阅读材料中的所有中重、轻重格式逐字、逐句进行重点标注,在自学练习中重复强化训练。
7、方言与普通话标准词汇对照区别练习,形成普通话思维方式和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表达的正确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