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经济成为跨越发展新亮点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2-02-04 阅读:406
大农经济成为跨越发展新亮点
——我县推进“三农”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沈光勇
——我县推进“三农”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沈光勇
“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我县粮食生产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但总产量却持续上升。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县种植面积为183.52万亩,总产量49.26万吨,同比增长12万吨,增幅32.22%,单产268.4公斤,同比增长26.3公斤,人均占有量383公斤,同比增长38公斤,粮食商品量从去年4.12万吨增长到6.5万吨,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
2011年,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落户我县,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交流会,省玉米高产创建现场观摩会,省玉米高产创建省级专家测产验收会,省草原监理、草原确权现场会,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农民增收、农业招商、土地流转暨特色农业推进会等现场会相继在我县召开。
这是我县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地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践行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精神和“3321”工程部署,按照县委政府“四五六七”工作思路,以富学乐美“四在农家”破解“三农”难题,立足“十二五”农业产业规划,以增粮增收增效为中心,以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以发展特色产业和项目实施为重点,突出工作重点、项目实施、统筹协调,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村改革创新,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三农”工作不断跨越发展的“分水岭”,进入到黄金发展时期,实施“2135”特色农业工程,创下连续八年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利益增进、农村发展活力增强的骄人成绩。
点击一:粮食生产任务超额完成
马铃薯高产创建10320亩,高产创建整乡推进31770亩,总种植165.3万亩,产量261万吨,产值26.1亿元,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100.1万亩,外销120万吨左右,建原种扩繁基地0.6万亩、一级良种扩繁基地5万亩、二级良种扩繁基地30万亩,有加工企业1个、专业批发市场3个、种薯库260余个。
玉米春播计划110万亩,实际完成113.2万亩,其中杂交玉米89万亩,地膜玉米90万亩,育苗移栽40万亩,均超额。玉米高产创建整乡推进35028亩。
种植蔬菜57.76万亩,夏秋反季节蔬菜36.86万亩,产量230万吨,销售量160余万吨,产值13.5亿元,建成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5.5万亩,蔬菜育苗大棚15个,高温预冷库5座。
粮食增产工程25.14万亩。种植杂粮面积30.5万亩,产量2.5余万吨,产值近1亿元。
点击二: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初具规模
烤烟种植24.4万亩,收购烟叶46万担,建成迤那镇湖南中烟“芙蓉王”、黑石镇湖北中烟“黄鹤楼”、秀水乡贵州中烟“贵烟”及草海镇湖南中烟“白沙”新烟区基地单元,打造10万余亩高质量、高标准烟海建设。
建成特色经果林示范基地10.3万亩。新建果园3.72万亩,常年苹果产量5万吨,精品果1.5万吨,总产值5000余万元。新建梨园0.3万亩,出产优质黄梨0.5万吨,产值1000万元。
种植茶园面积5万余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占1万亩,创香炉山茶、乌撒烤茶等知名茶叶品牌。
承包草原190万亩,形成“双龙—秀水—哈喇河—观风海”1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带,牲畜存栏184万,出栏88余万。
点击三:“十带百园”示范带动效果明显
重点推进“十带百园”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认真调研论证,打造符合地方经济特色优势的“二带十八园”项目,特色产业带为“玉龙—中水—迤那—牛棚10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带”和“双龙—哈喇河—观风—秀水10万亩生态畜牧业示范带”,特色示范园18个,均按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规模独立规划建设,投产后可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10万亩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带已形成并投产;炉山野猪养殖场已启用;黑石头及雪山万亩苹果园示范园树苗定植完成;哈喇河万亩黄梨示范园已种植1万亩;蔬菜万亩示范园7个,中水大蒜种植1.02万亩,麻乍夏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60亩,龙场生姜生产示范基地1070亩,草海鸭子塘村夏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000亩,草海同心村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示范园1100亩,金钟夏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120亩,双龙夏秋蔬菜生产示范基地1100亩;3个无公害茶叶示范园茶苗定植已完成。
点击四:农业产业经营快速健康发展
开展招商引资,引进大型生产加工企业落户我县,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山东乐义集团投资4000万元打造乐义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签约引进梅花集团投产建设10万吨马铃薯淀粉生产线;香港银龙实业投资15000万元建牲畜屠宰冷冻加工厂;贵州郅臻食品科技打造生态特色园区;贵州瑞祥福中药材落户实施深加工;云南昆明青禾粒投资6000万元打造同心蔬菜基地;深圳爱心培进驻投资1亿元建高原小杂粮基地。
扶持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鼓励申报认证地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7家,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薯生产企业45家,蔬菜专业合作社20余家;正申报认证地级龙头企业10家;我县洋芋、我县荞酥、我县党参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品牌带动下,建成了规模初具的生产基地,形成了自己的农业主导产业,并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条。
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在35个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实现土地流转13.75万亩,加快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步伐和特色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点击五: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2011年,我县共投入农业项目建设38个,总投资20648.01万元。其中,三江源项目7个,总投资5567万元;种植业项目12个,总投资3265.8万元;养殖业项目11个,总投资4267.29万元;农建工程及沼气建设项目5个,总投资7035.12万元;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513万元。目前完成总投资1714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4112.21万元。
各项工作推进过程中,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突出特色,树立典型示范,加强目标责任考核,严格实行问责制,做好抗旱救灾,并加强生产、灾害、气象、供求等信息工作和农业行政执法力度,保证农业生产稳中求胜。
我县将坚持工业化发展理念,集聚产业优势,整合资金,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尊重客观、科学规划,构建现代种养殖业体系,坚持品牌发展,在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实现“两个优化”,达到“三个增加”,完成“两个提高”,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让大农经济成为“大发展、大繁荣、大跨越”目标下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