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里的致富“带头人”
作者:马永坤 杨学智 时间:2012-02-04 阅读:477
苗寨里的致富“带头人”
——麻乍乡得营村村民委员主任张金华带领村民致富小记
■马永坤 杨学智
——麻乍乡得营村村民委员主任张金华带领村民致富小记
■马永坤 杨学智
初识张金华,你不会觉得他是一个谦逊、诚挚而诙谐的人,在麻乍乡得营村群众眼里,都说他是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他为群众实实在在办事、公公正正用权、扎扎实实解难,让老百姓心服口服,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得营村地处麻乍乡境内,平均海拔2760米,这里沟壑纵横,山高坡陡,被当地群众称作“云端上的村庄”。多年来,这里交通条件差,贫困程度较深。就是这位一心务实的“村官”,从2002年到现在,以他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这个里的苗寨群众治穷致富,把昔日的穷山村变成了村风正、民心顺、经济稳步发展的新农村。在村民良好的口啤里,他成了得营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发展农村经济关键的是要因地制宜选好路
“村干部是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雁,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职责,要致富,必先发展经济,要发展,就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张金华常说。他当村长以来,张金华冥思苦想,结合本村的实际,力求从本地资源和经济条件上找优势、选路子、挖潜力,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劳则劳、因人制宜、正确引导群众致富。他认真研究村情,研究市场,千方百计为村民寻找致富路子。早在1997年,作为得营村一个普通村民的张金华,听到云南省某地大力种植中药材,使当地的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于是,他带领两个村民徒步百余公里的宣威“取经”,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实地学习,终于学到了种植中药材技术,回到家乡后,张金华率先在自家包产地种植了8亩当归、党参等中药材,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第一年他种植的中药材就获利10万元,村民们看到他种植中药材富了起来,都纷纷找他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并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对村民进行培训,在他的带领下,从此,这个只有116户人家的小村庄,几乎家家都种中药材,加上自发养殖,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700元剧增至2400元。为更好地发展这一优势种植,张金华带头示范,在土地相邻的哲觉镇租地80亩种植中药材,据他介绍,今年预计收入200万元。贫困户张万葵告诉笔者:“自从在张村长的带领下种植了中药材,我们家逐步摆脱了贫困,去年仅中药材收入就达二万元,加上包谷和洋芋,全年收入近四万元左右,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当村官就是要为群众办好事
为了让村民搬出低矮、潮湿的茅草房,为了改变“山一家水一家”的居住现状,去年,该村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争取到危房改造和生态家园建设资金,他发动村民从五公里外的深谷里搬运石料建设新家园。投工投劳达4320多个,并争取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硬化道路670多米,改造危房10户,新建黔西北民居12户。“自家修房子,政府还出钱,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危房户罗国义打心眼里感谢政府。得营村有一条小河,沿河村民们不论春夏都要淌水过河,同时也制约了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给沿河群众的出行难,对此,张金华不顾家人的反对,利用自己种植中草药的积蓄购买了大量木材,动员村民投工投劳自己修桥,在他的带领下,仅半个月时间,一条全长30多米的简易桥终于建成了。“有这样的村官给我们当家,我们就放心了,咱苗寨致富也就不用愁发了。村民们都说。
要致富产业调整是出路
10年前的得营村不过是一个土地荒芜,靠传统耕作方式艰难度日的小山村,村民们靠着人均几分薄地种几垄红薯几把苞谷为生,“一年辛苦半年粮,半干半稀渡饥荒”,张金华深知,只有自己先示范,干给村民看,村民们才能跟着干,对此,他抓住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带头把自家的自留地和20亩包产地种上中药材及其他经果林,在他的带动下,全村退耕还林达200亩。2005年6月,他利用县农业局引进国债资金修建沼气池的机遇,起早贪黑,深入群众家中讲解建沼气池的好处,半年来,他走遍了山村每一个角落,一心为村里修建沼气池奔忙。在他的带动下,仅半年时间,全村就修建沼气池100余口。
要致富,产业调整是出路。张金华上任后,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促进农民致富,一年来,全村发展中药材种植200多亩,经果林500多亩。如今,张金华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去年全村产值达2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500元。
如今,在张金华的带动下,一个曾经煮干熬西,穷得叮当响的苗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99%的人家有了电视,20%的人家装上了程控电话,60%的人用上了手机,村民们告别了原来的土墙房,盖起了时髦的小洋楼,家里配套了沼气池,新建了新式圈舍和厕所,全村拥有农用车、拖拉机等农业机械200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