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国爱教传统发扬光大
作者: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刘军林 时间:2023-09-01 阅读:400
把爱国爱教传统发扬光大
——记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威宁杨湾桥清真寺
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刘军林

图一为杨湾桥清真寺2000年获得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的荣誉证书和光荣册

图二为杨湾桥清真寺2014年获得省宗教事务局颁发的首届全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先进集体荣誉
九月仲秋,走进威宁城西郊山环水绕的杨湾桥清真寺,环境干净整洁,气氛庄严神圣。一座座颜色斑驳的建筑,无不叙说着清真寺的古老;一块块奖牌,无不叙说着清真寺的荣光;一个个故事,无不叙说着清真寺不断弘扬爱国爱教传统,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领广大穆斯林群众发家致富共奔小康的华彩篇章。
★★古寺绽异彩
“杨旺清真自古名,山环水绕主自生。碧波掩映湖中岛,古寺长桥焕青春。登临平川收眼底,更喜群民齐同心。天时地利人和美,不愧全国模范寺。”
近年来,杨湾桥清真寺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民族宗教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寺管委会积极引导广大穆斯林群众不断向“爱国爱教、知法守法、团结稳定、活动有序、教风端正、管理规范、安全整洁、服务社会”的发展目标迈步,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绩:
2013年12月荣获国家宗教事务局颁发的第二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荣誉。这是该寺截至目前获得的最高荣誉;2000年1月荣获中国伊协颁发的“全国百座模范清真寺”荣誉称号;2014年1月荣获省宗教事务局颁发的首届全省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先进集体荣誉。
这些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杨湾桥清真寺一代又一代宗教人倾情努力,广泛在穆斯林群众间开展爱国爱教活动的结果。
已经在清真寺做了21年坐寺阿訇的马启文说,在开展宗教活动中,他们始终把爱国爱教的教育放在第一位,每星期五主麻日,积极学习国家法律法规以及伊斯兰教的经典,讲新“瓦尔兹”“导人行善,止人作恶”,积极引导穆斯林群众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治意识,对广大穆斯林进行形势和形象化教育,团结和教育穆斯林群众顾大局、识大体。
国家和省里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和上级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寺管会及时向回族村组传达。并组织穆斯林群众在清真寺对条例进行学习,提高了穆斯林对宗教事务管理的认识,使宗教事务管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与此同时,寺管委人员严格强调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政策、法规、业务和管理知识,精诚团结,合作共事,处处以身作则,搞好清真寺的修建和管理。
健全组织,规范管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杨湾桥清真寺不仅有严格的财务制度,完备的教务制度,还有学习制度等系列制度。工作中,管委会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履职尽责,全心全意做好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凡到过清真寺的人,无不为该寺清雅、整洁的内外温馨环境所吸引。
强化服务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清真寺历代阿訇、寺管委会的传统美德。服务大众、服务社会、更是他们爱国爱教的具体体现。5·12四川大地震等灾害发生后,寺管会成员均带头捐款捐物。
★★建寺历史悠
“ 杨湾桥是贵州及滇东北26姓回族的发源地,威宁、昭通、鲁甸、宣威、曲靖、水城、六枝等地的马家屯马、松林马、刘、所、孔、卯、丁等家族的祖陵都在该地。”威宁民宗局宗教股股长马武孝说,修建在杨湾桥水库小岛上的杨湾桥清真寺,更是当今贵州威宁、云南昭通、鲁甸片区内回民文化渊源的发祥地。
据介绍,杨湾桥清真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年。清雍正初年,汉族孔姓捐地,在哈元生将军倾全军之力的帮助下迁到现址。由刘吉阿訇(黔西北滇东北地区回族刘姓元祖)到云南杨林清真寺绘图来仿照修建。当时清真寺为一独立院落,寺内建筑为木构架4层4檐阁楼,六角形,飞檐翘角。进门为庭院,继为单层双檐歇山式木架构大殿,两侧为厢房,有廊庑与大殿相接,大殿之后又有一座3层3檐六角形楼,与前门处阁楼遥遥相对,后毁于火。
1966年文革开始,清真寺再次被毁,1987年政府拨款一万元维修。1988年,县政府修建杨湾桥水库,因水库水位太高,教民进出清真寺都要乘船,县政府又投资修建一道长300米,高15米左右的人行桥,是进入此寺唯一通道。该寺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走进威宁杨湾桥水库小岛上的清真寺,环境干净整洁,古木参天,每一座建筑无不透射着庄严神圣。
马启文阿訇还说,寺所在地是威宁县城人民的饮用水源地,为了以后开展重大活动时对水源不再造成污染,下步,将新建一处清真寺。目前,有关手续正在推进办理中。
★★爱国爱教是传统
“一直以来,杨湾桥清真寺的阿訇们,以端正的品行,模范遵守教义教规,虔诚的宗教功修直接带动和影响一方穆斯林的行为举止。他们生活清廉而敬畏,为人正直,品德高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倾心竭力,受到广大穆斯林大众的拥戴,更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县民宗局副局长马本耀说。
今年78岁的马洪恩阿訇,现在是自治县政协副主席。1993年,他退休后,走进杨湾桥清真寺,为穆斯林群众宣讲教义,弘扬爱国爱教的传统,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他说,那时,每逢国家有什么重大的方针政策,他都及时给信教群众宣传,把爱国爱教的传统深入群众心中。
马绍麟是原威宁民政科科长、县城关清真寺管委会主任。2003年,退休后的马绍麟,实施善举,兴教扶学,捐资23680元,为杨湾桥清真寺购置用具、维修校舍、铺水泥路等。
今年47岁的马启文,是寺里管理宗教事务的坐寺阿訇,讲古兰经、圣训教法等。1981年初中毕业后,在杨湾桥清真寺学习了8年,1989年又到云南开远大庄清真寺学习了4年。1993年,学成归来的马启文,回到杨湾桥清真寺担任坐寺阿訇职务至今。
21年的宗教生涯里,马启文一边宣讲教义教规,一边宣传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他说,开展宗教活动,必须在国家的宗教方针政策内进行,违法乱纪的事是干不得的。
“你们大家要抓住真主的绳索,不要分离。”马启文说,杨湾桥清真寺没有错过任何一次开展爱国爱教活动的机会,红白喜事,常常号召大家不要做违法乱纪的事。
★★培养人才弘扬爱国爱教
“杨湾双冲两道川,清真古寺建营巅。旧时陆营如今离,夕阳照映湖中间。边沿插培松柏柳,山青水秀景更鲜。登极寺营目一环,胜似宝岛日月潭。”
近20多年来,杨湾桥清真寺在积极开展宗教活动,传播伊斯兰文化的同时,弘扬爱国爱教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国爱教的宗教人才。
马启相是其中的一位。1993年杨湾桥清真寺开始举办培训班,帮助贫困穆斯林青少年在寺里开展学习念经活动。马启相在这里学习三年后到云南省开远市大庄清真寺学习。4年后,学成归来的马启相回到家乡,先后在双河、海子屯、河湾子清真寺等教授学生,开展穆斯林活动。
马永乖也是其中的一位。2001年学成归来后,在双龙镇江林村双河清真寺做起了阿訇。他说,除了认真做好教务工作之外,寒暑假里,还给当地小学生普及和辅导宗教知识,让他们全面发展。
如今,这些学子大多在贵州及云南的各地清真寺做阿訇,从事宗教教育教学工作。
★★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走进双龙镇江林村,遍地的树木郁郁葱葱,硬化的道路平阔便捷,整个村庄掩映在一片翠绿之中。
马敏平,不但是江林村村支部书记,同时也是杨湾桥清真寺管委会的副主任。2007年,他创立了威宁高原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出资邀请多位毕节市高级农艺师来对本地群众进行了培训。与此同时,筹集资金30万元在江林村开展了种草养鱼项目,带动20余户113名群众脱贫致富,人均年收入增长2000余元。
2011年,马敏平为了让更多的村民加入到合作社,他的种草养鱼项目规模再次扩大,增加了20多亩的种草养鱼用地,新增鱼塘2个。几年来,马敏平还出资3万余元整修本村水利灌溉工程。
此外,双龙镇借助穆斯林宗教活动,针对回族的婚礼习俗及特点,从2013年4月起,启用了回族“证婚书”,大力宣传计划生育政策法规和早婚早育的危害,对控制早婚早育及政策外生育起到一定效果,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杨湾桥清真寺辐射带动草海镇及双龙镇200多户1200余人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带领群众增收致富。马启文阿訇说,他们将继续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带领广大穆斯林群众,在跨步发展同步小康的路上不停地奔跑,为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而积极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