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2-06-01

五心教育科学实践的重大作用

作者:李寿祥 李秋菊 时间:2022-06-01 阅读:408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开发扶贫综合治理威宁试点县(以下简称“试点县”)自2010年初开始实施以“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诚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①以来,“五心”教育实施在县内纵到底、横到边,取得显著成效。如今,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的形势下,思考总结其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进一步深入推进“试点县”建设和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工作,为形成试验区精神理论高地添砖加瓦,具有一定裨益。
“五心”教育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基础,包含着儒家倡导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思想伦理价值理念,佛家“心性论”和“陆王心学”的思想文化精华;作为中华文化的根脉,传承着、脉动着“行善积德”、“尊师重道”、“厚德载物”等优秀传统人文思想,与20字公民道德规范结合,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结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其自身互相联系又互相促进的整体功能和内在科学性,易记、易懂、易学的表达,再配上喜闻乐见的鲜活形式,增强了道德教育的操作性和实效性,逐步形成与试验区改革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良好模式。进一步全面深入推广“五心”教育对试验区三大主题②有深化作用,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有落实作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建设作用。对推进“五心”教育全面深化,促进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具有相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五心”教育对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深化
  试验区三大主题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试验区第一大主题是开发扶贫,“试点县”最突出的重大任务也是“开发扶贫”。开发扶贫,就是对现存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的开发来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开发”包括对自然资源的科学开发,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最根本的开发是人力资源的开发,最长效的扶贫是智力扶贫,最长远的民生工程是教育。“五心”教育主要是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中起保证性、发动性作用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提高“试点”县人口素质和试验区人口素质,把人口大市转化为人力资源大市,调动全市各族人民提速发展的积极性,这无疑是试验区及试点县建设根本大计,也是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贫困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③的根本大计。抓住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是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时提高,就抓住了“开发扶贫”中最基础的开发,最根本的扶贫。
试验区的第二大主题是“生态建设”(已上升为十七大政治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行“生态建设”的主体是试验区人民。要让试验区群众和干部都自觉认识和实行“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保护青山绿水、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开发,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建设,不仅适用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合理开发,而且适用于人类思想道德的原生态保护开发。“五心”教育中“信心留给自己,孝心献给父母、爱心献给社会”,哪一心不是对人类原生态思想道德的找回和保护。一个连自我生活信心都没有的人,绝不可能孝敬父母,一个连父母都不愿孝敬的人,绝不可能对他人有诚心、对社会有爱心,对祖国有忠心。因此“生态建设”特别应强调人类原生态的心理道德建设,强化人们:忠、孝、诚、孝、信的“童心”。
试验区第三个主题是“人口控制”。试验区最大的区情是人口多、基数大、素质低(1985年全区文盲半文盲占到总人口48%)。控制人口数量,逐步实现试验区自然、社会、经济、人口协调发展,是试验区和“试点县”长期的重大任务。而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提高人口素质更是重大的任务。因此优先发展现代化建设中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教育事业,实施好教育这个最长远的民生工程,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是试验区最深度、最根本,最全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实施“五心”教育对试验区三大主题具有重大的深化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五心”教育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落实作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被认为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理论上的重要突破④,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虽然来自教育实践,但要更进一步把教育理论成果变成全国、全市、全县的深入实践,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德育还存在许多情况和问题。尤其是两种偏差:一是把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分离出来,仅仅靠理论学习教育、德育课程、德育师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德育成了少数人抓的德育。二是把德育从生活中抽离出来,成为独立生活之外的孤立实体。在会上讲的思想政治,大多开完会就完事,在学校里所教的德育,大多考完试也就完事,何况有些还不考试。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际存在较大差距,德育脱离活生生的人际交往,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公民和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道德情境时的道德判断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很难对德育产生兴趣。针对这两种偏差,“试点县”一是从县各级各部门到各村,都层层推行“五心”教育。大面积提高干部、群众“五心”素质。二是教育系统在实验校编“五心”教育校本教材基础上,县教育局2011年8月下旬决定统一编写“威宁自治县五心教育地方教材”,省教育厅基教处对试点县编地方德育教材特事特办,把指导和审查结合进行。年底,经贵州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县政府拨教材印制费,2012年2月印刷小学、初中、高中《五心教育》286000册,发到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手中,做到了全县“五心”教育教学有本。三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和“以德修身”⑤的指示,在全县德育工作中强调突出“立县先立人,立人先立德”。县教育局于2012年2月出台威教发[2012]6号文件,大力推行《进一步强化中小学五心教育工作目标管理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强调了“五心”教育的“八个需要”,要求各中小学校坚持把“五心”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用教育的战略思想来认识“五心”教育对培养人的重大作用,把德育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生命线来抓,组织14000多教师参加一级二级教材和《方案》培训。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学校全员、全部门、全时空抓以“五心”教育为载体的大德育。同时通过各中小学实行学校、家庭、社区联系的“五心”教育,强有力地扭转了德育的两个偏差,德育由单科性德育变为全面性德育,少数人抓的德育变成全员抓的德育,脱离生活的德育变成进入生活的德育。这种真抓实干的大德育,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落到了实处,取得了实效。
三、“五心”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用
  2007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接见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⑥全国教育系统极其重视研究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产生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用专门部分深刻阐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第一次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⑦。威宁试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五心”教育的推广实施,自觉把“五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抓落实。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全县“双创一建”工作及“五心”教育地方教材的编写。编写前夕,三个编写组认真学习和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在以她为指导的前提下,在“五心”的框架结构之中,结合县情体现和突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关内容,如: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的三件大事、“八荣八耻”荣辱观、雷锋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双创一建”、建设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等, 并反复修改,使《五心教育》地方教材全部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二是注重弘扬儒家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中的先进因素,尽量编入儒家学说中欠缺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建设、改革创新等时代精神所需因素。特别是对照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全县“五心”教育《实施方案》和教材培训中,充分挖掘《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⑧等革新因素,阐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特别强调用改革创新精神实施“五心”教育,在“五心”教育中有所创新抓落实 。三是在《方案》中提出了开拓性的“五个五”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即:
“五进”:进教材,进课堂,进课题,进头脑,进生活;
“五强”:强认识到位,强机构建设,强业务落实,强全员参与,强实践创新;
“五重”:重教材过关,重校本研修,重统考竞赛,重课间展示,重专题活动;
“五抓”:抓校本管理,抓养成实效,抓督导考评,抓总结推广,抓表彰奖励;
“五出”:出优秀领导,出骨干教师,出工作典型,出教化氛围,出“五心”人才。
“五个五”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1、系统性:“五进”是要求,“五强”破难点,“五重”突重点,“五抓”为抓手,“五出’是目的。2、实践性:“五进”是启始,“五强”、“五重”、“五抓”是过程,“五出”是成果。3、科学性:“五进”、“五强”、“五重”、“五抓”是信息的输入,“五出”是信息的输出。前“四个五”是投入,后“一个五”是产出。
威宁县实施“五心”教育的“五个五”总体思路⑨,被大方县教育局获悉,并将它与余庆等地经验比较,予以高度重视,今年3月20日组织10人专程来威宁考察研讨“五个五”的做法。
“试点县”注重“五心”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魂”和国民教育之“体”有机结合,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把确立荣辱观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把发扬试验区精神和实施“试点县”思路结合,学习借鉴“体验德育”、“活动德育”、“情感德育”、“主体参与德育”、“生命德育”、“养成德育”等模式,用“五心”教育这个有效载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探索实践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心”教育的指导,“五心”教育是她的载体,用“五心”教育加强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用更大,效果更显著。
自威宁试点县实施以“五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以来,“广大干部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助人为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美德得到发扬、涌现了抗旱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省德道模范等先进典型”,全市德育现场会在威宁召开,编印发行全省第一套德育地方教材,“五心”教育在全市教育工作会上交流,大方县教育局来我县考察“五心”教育,全县高考质量综合评比由五年前全区挂末到今年连续三年全市评比第一名。2010年整脏治乱工作排名从全省78位上升到37位,2011年名列全省第二;被评为“省级文明县城先进单位”;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33.4%提高到38.64%,荣获“贵州省绿化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人民群众安全满意度测评从2009年全省倒数第三上升到正数48位,全区排名从倒数第一跃居正数第三⑩。全省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现场会在威宁召开,“五心”教育被吸收写入《中共贵州省委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意见》(黔党发[2011]15号文件)。以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取得,说明威宁试点县实施以“五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四、五、六、七”工作思路,经济社会全面提速发展,对促进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深化,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有效落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促使威宁试点县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眇准“三化同步”建设提速发展的目标,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尽快实现试点县全面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宏伟目标。

  参考书目:
1、中共毕节地委员、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在2010年3月30日县三干会上的报告
2、《毕节试验区建设》干部读本
3、贵州日报2012年1月16日头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4、《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150页
5、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编《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辅导材料》
6、转引自《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重大理论成果》148页
7、2011年21期《求是》4-6页
8、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9、关于印发《威宁县教育局进一步强化中小学“五心”教育工作目标实施方案的通知》(威教发 [2012]6号)
10、中共毕节市委委员、威宁县委书记杨兴友《在中国共产党威宁自治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