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01-02

上接一版

作者: 时间:2012-01-02 阅读:452


  (上接一版)610个村级规划)。如今,全面推进扶贫开发早日脱贫致富成了我县14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共同的目标。
  以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环境大改变、资源大整合,加速推动扶贫大开发
  2011年11月30日,全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秦如培在大会上强调,全区各级各部门都要学习威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经验。有人不禁要问:著名军旅作家萨苏、黄晓峰的纪实小说《恶人谷和四大名捕》把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前8年的威宁描绘为“恶人谷”;三年前,在整脏治乱和投资环境建设的全省、全区考核测评中,威宁屡屡倒数。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的落后,导致了威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威宁又有什么好的经验值得学习?
  是的,以前的威宁的确如此。面对恶劣环境,我县痛定思痛,决定从创新社会管理抓起,首先改变环境。“环境不改变,一切发展都是空话”,我县人民政府县长陈波如是说。两年来,我县实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六个转变: 在思想观念上,着力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着力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措施上,着力从重单一治理、轻综合治理向更加重视综合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着力从重管制管控、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调协商转变;在管理环节上,着力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管理手段上,着力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两年来,我县成功创建了地级文明卫生县城,正在全面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县城和全面建设高原湿地生态旅游城市。整脏治乱工作由过去的全省倒数一跃成为2011年的全省第2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从过去的全省黄牌一跃成为全省第48名,全区第1名,投资环境测评名列全区、全省前列。由于环境的改变,仅2011年招商引资一项,我县就完成招商引资219.6万元,招商项目达499个。
  发展环境得到全面改变后,如何整合发展资源促进大扶贫就成为我县决策层思考的问题。
  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推动“威宁试点”跨越发展。充分整合部门资源、对口帮扶资源和社会资源及各类扶持资金,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配套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以资源大整合实现连片大开发,构建“党委政府主导、部门社会参与、资源强力整合、资金多元投入”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县共实施试点项目1115个,资金56.6亿元;以项目整合实施为抓手,推动“威宁试点”快速发展。农业部安排“威宁试点”建设资金2亿元;财政部将我县列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试点县;九三学社中央组织华东六省市九三学社省级组织进行对口支援,在威宁开展“亮康行动”;招商局集团2009年来捐赠了6068万元,帮扶实施“幸福小镇”、“爱佑童心”救助、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项目建设;今年投资1亿元实施物流分发中心、物流培训基地项目,帮助引进10.35亿元的农产品企业项目入驻我县。国务院扶贫办加大扶持力度,2009年上级审批下达到我县财政扶贫资金共10306万元,项目381个,其中种植业类项目112个,资金2133.5万元;养殖业类项目186个,资金7112.89万元;其它项目83个,资金1059.61万元。我县将这些项目整合起来全面推进。
  以集团大帮扶提升民生大改善加快扶贫大开发
  迤那镇是省委书记栗战书“四帮四促”联系帮扶点,2011年以来,省直57家部门组成帮扶集团,对该镇全面实施集团帮扶。截止目前,省、地、县各类集团帮扶该镇的项目达234个,正在争取的项目13个。计划安排项目资金达5.4亿元,已到位资金3.4亿元,完成投资1.8亿元;地委书记秦如培定点联系我县麻乍乡,2011年集团帮扶项目28个,开工项目资金5792.8万元;海拉乡是地委委员、我县县委书记杨兴友的联系点,2011年集团帮扶的项目51个,开工项目投资9319.22万元;板底乡集团帮扶项目共12个,总投资2438.55万元。
  这是我县以集团大帮扶提升民生大改善加快扶贫大开发的典型缩影。在集团帮扶中,我县不但注重项目的实施改善民生,更注重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以技能培训为载体、特色产业为依托、培养科技示范户为重点,拓宽培训渠道,完善培训机制,重点开展农业科技、转移就业和发展创业三大培训,共举办了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去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6.7万人,占农村剩余劳动力47.7%,全县创劳务收入达25亿元以上。
  以机制大创新促进经济大发展
  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推动“威宁试点”健康发展是我县扶贫开发的又一重要举措。两年来,我县坚持创新“七大机制”,确保了扶贫开发的健康发展。一是创新投融资机制,成立了城市发展投资公司、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公司等,为扶贫贷款提供担保,抢抓发展先机;二是创新项目实施机制,项目建设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三是创新资金使用监管机制,对新增投入资金项目进行集中捆绑,专款专用,全程监管资金使用;四是创新财政扶贫资金贴息信用社贷款的扶贫机制,为贫困农户改善生产生活、增加收入创造了条件,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有偿滚动的扶贫机制等,有力推进了扶贫开发工作进程;五是创新顶端设计机制,从县委、政府层面实行项目统一设计,集中整合,防止撒胡椒面;六是创新全民动员机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直接发动到农户;七是创新农民全过程参与机制,平等对待、尊重农民、积极沟通,防止项目实施与扶贫规划“两张皮”,防止项目实施与农民增收“两张皮”。
  “威宁试点”工作开展两年来,是我县发展最快、贫困农民受益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农业全面增效:马铃薯、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烤烟、经果林、茶叶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迅猛,2011年的畜牧业总产值预计达16亿元,同比增长8.7亿元,马铃薯总产量达261万吨,同比增加 34.8 万吨,实现烤烟种植24.5万亩,收购烟叶50万担,打造了10万亩核桃产业示范带和10万亩生态畜牧业示范带,建设了18个蔬菜、经果林、中药材、茶叶等特色示范园;农民大幅增收减贫,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4066元,同比增加1000元,减贫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净减贫8.49万人,2011年预计实现减贫人口9.6万人;农村和谐稳定,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预计到明年3月将全部解决610个村的安全饮水,全面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86379户,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实现乡乡有卫生院、村村有卫生室,新建学校项目1055个,建筑面积达68.55万平方米,突破了二女户结扎,2011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为9.08‰,比2009年下降3.93千分点,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91.01 %,比2009年上升5.92百分点,安全事故频发得到彻底改变,安全生产获得全区一等奖。
  “各位乡亲和父老,‘威宁试点’就是好;生活富裕心欢畅,定让家乡换新貌”,这是我县农民们新编的民歌。是的,风景这边独好,如今,“百鸟之都·魅力威宁”正在全面推进大扶贫大开发,威宁这片古老的土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