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三尺讲台书写无悔人生
作者:卯旭峰 余昌杰 时间:2012-02-23 阅读:388
23年:三尺讲台书写无悔人生
—— 记小海镇朱嘎小学代课教师陈昌华
■卯旭峰 余昌杰
代课23年,总报酬不足5万元。—— 记小海镇朱嘎小学代课教师陈昌华
■卯旭峰 余昌杰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世俗的眼光中,这是一笔“憨包账”。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是要算经济帐,因为23年如一日、默默坚守在三尺讲台的那位代课教师根本就没有计较得与失、成与败。在默默付出的同时,他收获的是乐趣,是心灵的慰藉。
百年老校朱嘎小学里,一批又一批学生来了又去了,一位又一位教师调来又调走了,校园变化日新月异。然而,二十三年来,不变的是一幅图景,一幅陈旧而古老,甚至一陈不变的图景……
一位衣着简朴而陈旧的老师,每天早晨匆匆走进教室,校园里就荡起一阵阵稚嫩的朗朗书声,之后就在一张破旧的办公桌前备课、批改作业,忙得不亦乐乎。在完成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后,踩着夕阳的最后一抹余辉,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消隐在大山深处。
这幅图景就是朱嘎小学代课教师陈昌华用他的青春年华,在旁人的不解和家人的埋怨中描绘而成的。
1986年,陈昌华初中毕业,不太理想的成绩和贫困的家境迫使他无法再继续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读书去干什么,成了困惑陈昌华的一大难题。这时,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去乡间的小学代课。
陈昌华的童年时代正值文革末期,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学校师资匮乏,教学质量极差,乡村的教育现状与贫穷落后刺痛了他年轻的心灵。同时也唤醒了他献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尝过求学之苦的陈昌华,不想让家乡的孩子们再重蹈覆辙,重复他走过的路,于是,他毅然决定去家乡的小学代课,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能为家乡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7年,陈昌华走进了朱嘎小学——他的母校。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就注定了他将把生命扎根在三尺讲台,并把教书育人作为毕生的追求和精神享受。 陈昌华说,他代课不是为了钱,如果想挣钱的话,去做任何一项工作都比代课报酬要多,教书已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钻研知识成了他生活的乐趣。
陈昌华开始代课的十几年,他所领取的报酬每月只有40余元,后来提到每月100多元。直到2009年,政府体恤由于种种原因而未得转正的教育功臣,发给他们每月550元的报酬。根据陈老师叙述的情况,笔者和他一起粗略算了一下,从他开始代课至今,23年了,他全部的代课报酬总数还不足5万元。
由于收入低,陈昌华开始代课时家里人都反对,但在他的坚持下,家人也渐渐理解并支持他的工作了。为了填补家用,他每天放学后就投入艰苦的农活之中去,在假期又千方百计去挣钱,学校开学就马上返校。他离不开学校,离不开学生。“只有和学生在一起,在知识的海洋中,才能寻找到心灵的慰藉。”陈昌华老师感慨地说。
虽然收入低微,但陈昌华却常常资助家境贫困的学生。刘艳群还清晰的记得,2003年,她读三年级,在课堂上,突然肚子痛,是陈老师把她背进医院并支付了医疗费,事后她的家长来还钱,陈老师说啥也不要。此外,陈昌华还为数名家境贫困的学生垫付了书学费,后未要学生归还。陈老师每个学期为贫困学生买本子、买笔的一幕幕,已被岁月的流沙所淹没。人们记住的,更多的是众人所不理解他不计得失、默默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那股“憨劲”。
近年来,学校教师队伍逐渐壮大,师资力量逐渐雄厚,学校已不缺教师,然而,陈昌华作为学校的“元老”,山乡教育的老功臣,经他个人申请,学校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商议,虽然不缺教师,还是将他留了下来。
在巨大的工资差距面前,陈老师并没有低下头,也不自怨自艾,临风落泪,对景伤情。在教育教学和做家务之余,他还积极钻研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各类书籍,不断为自己“充电”。荡舟书海,攀登书山,已成了他的习惯。无论多苦多累,只要站上讲台,和学生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他就找到了人生的极乐。
“虽然上级部门允许代课教师考试转正,但需要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有教师资格证,以前只认得上课,没时间也没钱去考学历和考教师资格证。现在我读的函授大专已毕业了,正在备考教师资格证。即使不能转正,只要学校不撵我走,我就一直代下去,我不是为了钱才代课的!”临别时,笔者问到他今后的打算,陈老师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