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2-02-27

田间地头话增收

作者:王德聪 时间:2012-02-27 阅读:442


  田间地头话增收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赴小海松山村考察调研纪实
  ■本报记者 王德聪
  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农业部对我县140多万各族人民的关怀和厚爱,2月24日至25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率农业部总经济师、办公厅主任陈萌山及相关负责人一行在省委常委、副省长黄康生,省农委主任、省委农工委书记刘福成及省政府办、省农委相关负责人,毕节市委书记秦如培,市委副书记周荣,市委常委、县委书记杨兴友,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加文和市农委、市畜牧水产局负责人的陪同下深入我县小海镇松山村、草海镇考察调研春耕备耕生产,并深入田间地头、蔬菜大棚、种植养殖场考察调研,慰问贫困户,与当地干部群众拉家常,话增收,详细了解今年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
  把地种好 把工打好 多增加收入
  在小海镇松山村党参种植基地,微耕机、起垄机正在田间奔忙,村民们忙着在地里收捡去年留下的残膜,韩长赋走到村民中间,语重心长地询问:“老乡,你贵姓?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亩地?都种什么?”“我家姓程,家里只是两个老人,有8亩地,全种包谷洋芋。”“收成咋样,种洋芋一亩有四五千斤,但今年价格低,卖不出去,种包谷一亩有1500多斤,出去成本,一亩收入五六百块,还是不错。”62岁的村民陶才群笑着问答。“现在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土地又租给云南来的老板种中药材,一亩地光租金就是500块,帮老板打工还有钱挣,政策好了,吃穿不愁。”陶才群越说越高兴。
  村民们听说是农业部长来村里了,纷纷围拢过来。望着朴实的村民,韩长赋热心地问道:“老乡们,你们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村要发展,最需要解决的是人畜用水和农业生产技术,还有国家能否支持部分贴息贷款帮助我们解决生产投资。”63岁的村民程宗才回答说。听了村民的回答,韩长赋说,大家要把地种好,老人要把身体养好,年轻人要把工打好,增加收入,早日致富,农业部将会在科技方面给予支持,帮助大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把企业做大做强
  爱心培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县去年招商引资的企业,是一家以生产加工芸豆、豆沙、苦荞精粉、苦荞面条和罐头等为主的私营企业,于去年落户五里岗工业园区。该项目投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达12700多万元,年创税1700多万元,可接纳当地107人就业。今年,该公司先后在小海、雪山、迤那等乡镇建设英国红芸豆和苦荞基地5万亩,其中在松山村发展红芸豆基地500亩,并与当地农户签定回收合同。听取公司负责人的介绍后,韩长赋大加赞许。他高兴地说,威宁特色农业的发展,很有特点、有特色,要靠引进企业,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兄弟掌握农业科技,通过科技的支撑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韩长赋还要求,要着力加强对种养大户的培训,发挥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其中,实现共同致富。
  在松山村贫困户程国富、程朝明俩家,韩长赋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和被子,并鼓励他们要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战胜困难,发展好生产,争取早日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