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营村人的“绿色家园梦”
作者: 卯龙艳 马召凤 沈光勇 张怡 时间:2016-12-12 阅读:251
“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百村纪行”大型纪实采访系列报道(13)
田营村人的“绿色家园梦”
——黑石头镇田营村践行“三年绿化威宁”的造林护林之路
本报特派记者 卯龙艳 马召凤 沈光勇 实习记者 张怡
田营村,黑石头镇的三类贫困村,三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3500元。山高谷深,广种薄收,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满山裸露的石漠化表层,像极了村口坐在小板凳上晒太阳的老人那张历经风霜的脸。
“田营村,耗子岩,一个石头砸下来,砸死谁,自认栽。”荒诞的歌谣,唱出的却是田营村人多年来每日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回娘家的新娘在路过耗子岩时,被山上一块落下的石头砸中,当场毙命,时至今日,这个故事在田营村依然老少皆知。
“别说耗子岩那么陡的地方了,单单村里几条山路,路过的时候得用跑,你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被风吹落的石头砸中,一命呜呼。”提起石头砸伤人的事件,43岁的村民雷文灿心有余悸。
作为典型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田营村平均海拔1800米,地形起伏大,石灰岩溶发育充分,土层浅薄,植被稀疏,一度时期,人为放牧、砍柴等破坏活动加剧,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毁。每逢多风的天气,风一刮,满村黄沙弥漫,满山飞石乱走,农田房屋受到损坏不说,老百姓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穷则思变,痛则找路。苦不堪言的田营村人开始了自己的蜕变之路。
一场暴雨叫醒了沉睡中的田营人
2014年5月2日。夏季的暴雨已经连续下了9个小时,村主任孙建毕的心就像打在屋顶的雨柱一样慌乱,焦躁。眼看泥水就要没到大腿,原来摆放整齐的家什像无根的草一样漂浮在黄泥水里,顾不上收拾,孙建毕的一心挂念着家里那20多只羊,羊还在圈里,“咩,咩,咩”的惨叫声叫得孙建毕发慌,顾不上妻子的劝阻,孙建毕披上一块防水布就向羊圈走去。
“再不把羊转移到高处,这群羊必死无疑。”抱着这样的决心,孙建毕把羊一只只抱到屋后地势高的地方。安顿好最后一只羊后,孙建毕站在高处放眼望去,整个村已经变成黄泥水的世界,大片的庄稼倒在地里,有些村民的房屋还被雨水冲倒。
回到家里,家里也已成了泥水的世界。妻子一边捞水里的家什,一边指挥孩子用水桶和瓢往屋外舀泥水。看着凌乱无章的屋子,想着满目疮痍的家园,孙建毕的心在滴血。
晚上,躺在床上,孙建毕开始思索问题的根源。第二天一早天刚麻麻亮,他到了村支书雷朵芳的家里。“我要找老雷商量一下,我们村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是孙建毕的原话。
商量的结果就是“山上没有树,庄稼保不住”。
田营村森林覆盖率仅为18%,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村里村外到处一片光秃秃,几乎看不到一片像样的森林,加上坡陡山高,每逢雨季总会洪灾泛滥,植树造林已成为田营村致富路上必经的一步。
找到根源,说干就干。多次召开村民会议后,田营村最终形成了“要想富,先种树”的脱贫致富思路,本着“集体荒山大家种,自己山林各自种,所有树木统一管”的原则。一场造林护林的“攻坚战”在田营村打响。
“受地形影响,田营村的可用耕地少,以前,谁家也不愿意让树长在自家的地头上,就怕影响了庄稼的生长。自从2014年洪灾后,只要一听说种树,有树苗发放,大家都争先恐后来要树苗去载。”孙建毕说。(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