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2

“空壳村”破茧

作者:李欢 时间:2016-12-22 阅读:223


 “空壳村”破茧
——威宁壮大村集体经济侧记
本报记者 李欢


 
  集体经济收入为零、乃至入不敷出的村庄,叫做“空壳村”。
  如何有效消除“空壳村”,帮助贫困户快速、持续脱贫?威宁正在探索。
  近年来,威宁以“村办企业、股份经营、资源转化、物业服务、飞地经济”五种模式“聚指成拳”破解 “空壳村”难题,让“空壳村”逐步脱壳。
 
“城中村”里收益多
 
  “像我这个年纪,没有劳动力,就依靠村集体的股份,每年分点红利过日子。”正在六桥街道龙凤农产品批发市场卖蔬菜的村民罗永芬说。
  罗永芬口中的村集体是今年建成投入使用的龙凤农产品批发市场,该批发市场的建设,是按“土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方式来修建的。
  罗永芬是龙凤社区村民,在批发市场修建时,她家以1.5亩土地入股的同时还投入1万元的资金参与修建,等该批发市场见效益时,她们一家便可以从中获取红利。
  “龙凤农产品批发市场一方面给群众脱贫找路子,一方面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市场的建成,预计三年后,我们社区在利益分配上,每年有10万甚至更多一点的收入强大村集体经济。不仅如此,我们还吸纳社区低保户和精准扶贫户到该批发市场做管理、安保、搬运等工作,尽早让他们脱贫致富。”龙凤社区党支部书记蒋文学介绍说。
  龙凤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拥有3000多人,村民主要种植蔬菜,然而人多地少,种植并未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  
  自2009年起,在县委、政府及村支两委的带领下,该社区积极探索“抓支部强队伍、更新观念创财富”的村集体经济发壮大思路,采取“一事一议”、“社区两委+专业合作社+‘十户一体’”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形成“股权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积累共有”的股份制经营模式。先后建立毛家山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北屯农产品转运停车场、龙凤农产品批发市场,共273个门面,按照目前市场价估算,总价值达1.5亿元。
 
荒坡产出“金豆豆”
 
  “两天窝,沟沟坎坎多,满眼是荒坡。女到十八嫁外地,男到十八打工去。”这首顺口溜道出了石门乡新民村两天窝曾经生活的艰辛。
  两天窝46户人家,全部在半山腰上,交通不便,积贫积弱,出门打工是许多青壮年唯一的出路,5000多亩成片的土地荒芜多年,是典型的“空壳村”。
  2016年,该村认真实践“三变”“十户一体”农村改革工作,引进中农发集团,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农户流转土地给村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中农发集团合作建立种薯扩繁基地,共建立种薯基地5100亩。
  “我们每户农户按每亩土地100元折价保底入股,所产生的利润按照6:3:1比例分成,公司占60%、农户占30%、村集体占股10%,每年村集体经济预计收入30万元左右。此外,农户还可以在基地打工,每天可以挣100元左右”,新民村村支书熊万军介绍说。
  据了解,两天窝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核心区域共带动入股农户达367户1669人(其中贫困户110户445人),户均年增收2万元左右,其中劳务收入9600元以上。
 
“聚指成拳”破解“空壳村”
 
  龙凤社区和新民村只是威宁发展村集体经济,消除“空壳村”的一个缩影。
  去年来,威宁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为统揽,按照“一年试点探索、两年深入推进”的思路,通过“村办企业、股份经营、资源转化、物业服务、飞地经济”五种模式“聚指成拳”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壳”难题。
  据了解,威宁2015年共选取153个村开展试点工作,整合资金3148.6万元。2015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6.3万元。2016年上半年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到60.3万元,预计2016年年底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可达323.4万元。
  在县委党建办记者了解到,威宁共625个 “空壳村”,截至目前已消除207个。随着村集体经济的不断“长大”,威宁“空壳村”正在“脱壳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