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2

让鸟儿有个温馨的“家”

作者:罗喜贵 胡涛 马丹 时间:2016-12-22 阅读:239


   冬日,随着一声声黑颈鹤的鸣叫,成群结队的候鸟如约而至,飞赴草海,昔日平静的草海湖面瞬间热闹起来,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充满了生机。
  然而,在鸟儿们欢乐的背后,曾经的草海湿地却遭遇到人鸟争地、土地权属矛盾、水体污染、植被退化等严峻问题。尤其是农民为了生存而向草海开垦湿地、围湖造田,不断侵占黑颈鹤等鸟类的栖息地,使用化肥农药等进行生产种植,扩大了草海面域污染。难以想象,草海1.2万公顷的高原湿地曾在当地百姓围湖造田、“向海要粮”的历史背景下,一度被四分五裂的低洼农田所覆盖,被城市扩展市政设备功能滞后等因素带来严重污染。2014年就有专家预测,草海周边水土流失若不治理,37年之后,草海将不复存在。
  为了保护鸟儿们的栖息地,还鸟儿们一个温馨的“家”,近年来,威宁充分认识到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在“治、建、管、改”方面狠下功夫,变被动为主动,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勇敢地肩负起保护草海生态和治理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大干快上,努力开创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新局面,早日还草海一片山青水绿、鸟欢人和的美好景象,让鸟儿有个温馨的“家”。
  2015年,国家发改委对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给予了批复,将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为草海湿地的恢复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得到了迅速推进。
  威宁在全力实施草海综合治理的同时,把退耕还湿作为草海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将草海周边离鸟儿栖息地较近的群众耕地按照国家征地相关政策标准给予征地补助进行征收,从而将湿地扩大,让鸟儿们拥有更广阔的栖息空间。
  为此,草海管委会不断强化组织管理,成立了专门的草海退耕还湿土地征收工作组和办公室,明确专门的人员负责,层层落实责任,扎实有效地推进草海退耕还湿工作开展。
  在开展草海退耕还湿工作时,难免会触碰到草海周围老百姓的利益,但老百姓们的思想观念转变得很快,尤其是政府将部分村民安置到草海湿地保护岗位就业,让他们参与到草海退耕还湿的工作中来,并向周围老百姓积极宣传保护草海湿地的重要意义,让更多老百姓对草海退耕还湿工作有了进一步了解,草海退耕还湿工作的开展得到了草海周边大部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威宁作为农业大县,草海“退耕还湿”牵涉的耕地利益错综复杂,单靠参与到退耕还湿工作中的村民来对周边群众进行宣传和说服还远远不够,为了更好地进一步开展工作,威宁采取耕地补偿、生态移民搬迁、棚户区改造等得力举措,鼓励群众为湿地“挪窝”,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支持。
  “征地标准,耕地征地补偿是年产值的4到6倍,安置补偿为年产值的6到10倍,有关部门在省级标准的基础上又提高了我们的征地补偿标准,每亩多了4000多元,我家征收的11余亩土地,耕地补偿标准每亩27600元,青苗补偿标准每亩700元,多得到了5万多元。”今年47岁的六桥街道大马城社区村民刘广惠说。
  记者在走访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了解到,当前草海每月退耕还湿面积都在不断递增,加之自然、人为破坏等叠加因素减少,草海退耕还湿成效明显。
  土地“由耕变湿”,经济利益为生态效益“让路”,曾经濒临消失的草海湿地即将 “重生”。
  目前,随着草海周边面坡绿化、植被的逐渐恢复,草海湿地将筑起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草海湿地所带来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作用将会更好地造福人类,同时也为黑颈鹤等230种鸟类10多万只鸟儿营造更为广阔温馨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