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甫:有一个生命在等着我去挽救
作者:李欢 张怡 王榜永 时间:2016-12-26 阅读:298
蒲甫:有一个生命在等着我去挽救
——威宁民族中学教师蒲甫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小记
本报记者 李欢 实习记者 张怡 实习生 王榜永

蒲甫和他获得的捐赠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蒲甫和他获得的捐赠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
“不是我有多高尚,但得知有一个生命需要我去挽救,我会义不容辞,否则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蒲甫笑着对记者说。
蒲甫是威宁民族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中华骨髓库的一名志愿者,就在今年12月初,他捐赠骨髓(造血干细胞)拯救远在千里之外互不认识的患者,成为威宁第2个、贵州省第138个、全国第6131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心愿:6年后有回应
今年4月份,正在学校上课的蒲甫突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并告知有一名白血病患者和他骨髓留样配型相合,在短暂的沟通后,蒲甫对这个用手机打来的电话将信将疑,担心是诈骗电话,就没放在心上。
“没过多久,县红十字会找到我,告诉我在中华骨髓库里的骨髓留样和一名患者的HLA高分辨分型初次检测完全相合,问我是否愿意进行捐赠,我这才相信之前的电话是真实的。”蒲甫回忆说。
2009年,蒲甫从四川巴中老家到贵州凯里学院求学。2010年在得知学校招募中华骨髓库志愿者时,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志愿者行列,希望有朝一日能帮助他人。
毕业近3年的时间,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唯独蒲甫在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留下的联系电话没有变动。
“我的电话一直未变,一方面是为了与以前的老师和同学方便联系,另一方面如果我换了电话,要是有骨髓配型相同的患者需要捐赠,无法联系到我,就会失去一次机会。”这是蒲甫一直未换电话的原因,这也让他六年前的心愿得到回应。
选择:让生命延续
在得知自己的骨髓可能挽救一个生命后,蒲甫是异常的开心,他希望能捐赠骨髓挽救一个生命。
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子谢春桃时,妻子一开始不同意,她担心捐赠骨髓后会对蒲甫身体有影响,蒲甫可是她们一家的“顶梁柱”。
谢春桃忙着在网上查询捐赠骨髓的相关资料,把有关骨髓捐赠的信息看了一遍又一遍,网上的帖子众说纷纭,有好有坏,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捐赠?还是放弃?
“一开始我有所顾虑,也很担心丈夫的身体会因此受到伤害,但是考虑到一个鲜活的生命正在等着他去挽救,我还是同意他去捐赠。”谢春桃说。
得到妻子的支持后,更加坚定了蒲甫捐赠骨髓的决心。
今年8月,蒲甫和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一起到威宁人民医院进行血液抽样,血液检测后,他与被捐赠者低分辨分型完全相合,这就意味着几百万人中,他有机会挽救远方的被捐赠者。
低分辨分型完全吻合后,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再次联系蒲甫,希望他确定捐赠后不再反悔。在蒲甫这里,他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今年12月,蒲甫和妻子踏上去贵阳的火车,在省人民医院进行骨髓捐赠。
在捐赠骨髓的前几天,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蒲甫每天早晚6点准时打“动员剂”,这让身体一直健康的他常常头晕乏力,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
“爱心加勇气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这是蒲甫对自己的勉励。
捐献当天,看着比毛线针还粗的针管扎进自己的身体,血液顺着仪器一进一出,睡在床上近4小时不能动弹的蒲甫始终保持微笑,当捐赠的骨髓被志愿者带走时,他感觉自己无比的轻松。
榜样:学习的力量
在捐赠骨髓回来后,浦甫没有听从医生休息一段时间的建议,选择回到学校上课。
“蒲老师在捐赠骨髓后第二天就到学校上课,不愿意休息,怕耽搁学生的课程,社会需要蒲老师这样的正能量、这样的爱心,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全校教师学习。”威宁民族中学校长牟德兵赞扬道。
由于蒲甫带着训练的学生大多是体育备考生,回到学校后,他便组织学生开展紧张的训练,然而身体未恢复的他在剧烈运动后常常感到不适。
“蒲老师一直以来在下班后放弃休息时间带领我们开展备考训练,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格,这次老师去捐赠骨髓救人,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学生们提起蒲甫,都希望能成为像他一样有责任心的人。
如今,蒲甫身体逐渐恢复,又一如从前地在操场上带领学生训练,备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