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12-26 阅读:200
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
——从普通家庭小故事看威宁经济大发展
本报记者 陈武帅
“居者有其屋,出门沥青路,学费不用愁”,一直是威宁山区贫困群众的梦想。近年来,威宁着力打通脱贫致富的最后一公里。从王庆敏、闫国伦、刘其州三个普通人物小故事,可以窥见威宁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王庆敏:搬新居拔穷根
冬日的暖阳里,石门乡荣和村新营组王庆敏一家高兴地搬进了二层楼的新居。一直居住在土坯房里的王庆敏家,拥有自己的小洋楼是多年的梦想,如今村里和王庆敏一同搬进新居的还有74户。
搬新家拔穷根,现在王庆敏和丈夫谋划着将来的生活,准备开办农家乐推介苗族美食,借助旅游业的东风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据悉,石门乡荣合村新营组是石门乡重点打造的10个美丽乡村建设寨子之一,总投资2000余万元,高标准打造成具有苗族风情的生态文明家园,深度融合旅游业和民族文化,将助推群众走上致富路,为拔穷根夯实基础。
石门乡是威宁新农村建设的缩影。2016年,威宁以“贵州民居”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全面推进10条示范线2万户“贵州民居”改造。同时,将10条示范线涉及的268个自然村寨作为示范点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产业配套、具备示范引领效果的30个村,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打造一批可推广、可借鉴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截至目前,威宁已启动贵州民居建设10843户,完工5218户;因地制宜引导发展特色产业,完成蔬菜、中药材、脱毒马铃薯、优质玉米等种植15.7万亩。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让群众住得好,还要能致富,这是威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闫国伦:十年返乡大不同
“朝辞草海彩云间,北京威宁一日还。”便利的交通,让威宁人民出行不再困难。
80后闫国伦是板底乡安坪村人,十年前远离家乡到北京打工,从此一个山里农民过上北漂的生活。十年的发展闫国伦不仅在北京安家立业,而且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每年春季,闫国伦携家带口像候鸟一样返乡看望年迈的父母,对于威宁十年来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他深有感触。
“十年前回一趟老家,从北京坐火车到六盘水市,再从六盘水市坐大巴车到威宁,然后转乘小汽车到板底,要四五天才到家,又累又挤。而现在从北京坐飞机可以直接到毕节,然后走毕威高速当天就可以到家。”说起交通的巨大变化,闫国伦感慨万千。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威宁交通的巨大变迁,每一个像闫国伦一样在外漂泊的人都有感受。
据悉,“十三五”期间,威宁将着力打造现代交通体系,完善对外交通大通道,加快推进草海机场、都香高速公路威宁段、威宣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进度;六威城际快铁、攀昭黔铁路和渝昆高铁过境威宁前期工作有力推进并有望“十三五”期间开工建设;县乡公路改造和“小康路”行动计划,为威宁交通编织了便捷的路网,一个以县城为中心的“两小时经济圈”正在形成。
刘其州:阳光洒满求学路
在贵州民族大学读大三的刘其州,是石门乡女姑村人。由于家境贫寒,每逢开学季学费问题总是让一家人伤透脑经。
近年来,威宁实施“五看法”精准扶贫,向贫困家庭学子发放助学贷款,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让刘其州父母眉头舒展开来。
“这个学期领到2000余元贫困学生资助款,省吃俭用可以用大半个学期了,大大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刘其州高兴地说。
近年来,威宁不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实施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学生资助项目,建立健全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以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大力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措施,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基础性、带动性作用。
据悉,仅今年上半年威宁向符合教育精准扶贫资助标准的4171名贫困家庭学生发放资助,其中高中学生3981人,每人每年资助2660元;县内中职学生71人,每人每年资助1900元;就读高职学生119人每人每年资助4500元,就读本科的每人每年资助4830元。
教育扶贫,让阳光洒满学子求学路,刘其洲的故事就是威宁许多贫困学子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