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6

牛栏江畔唱新歌

作者:李玉荣 罗荣幸 时间:2016-12-26 阅读:217


 牛栏江畔唱新歌 
——海拉镇发展生态经济助推同步小康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罗荣幸 


  “好个铅厂坡,草少石头多,坛子背水吃,打烂一皮坡。”
  曾经,牛栏江畔的海拉镇石漠化严重,生态的脆弱和水资源的匮乏给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困难。
  深冬时节,再次站在海拉镇海元村上托嘎组山上一眼望去,眼底裸露的石头渐渐减少了,山上慢慢冒出了片片新绿。
  “铅厂坡脚是我家,坡陡山高石头多,政策带来满坡绿,种草栽树富农家。”新民歌慢悠悠地飘了过来。
  “以前我们海元村这个地方石漠化问题特别严重,山上只有石头,一棵草都没有,满山的羊儿在跑,到处啃的光溜溜的,现在政府规定,要封山育林,不能在山坡上放羊,这几年山上开始长草长树,山慢慢变绿了,在起感觉舒服多了。”村民陈兴华高兴地说。
  海元村生态的变化是海拉镇加快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
  曾经,在海拉这片土地之上,到处是黄土,是裸露的石头,草木不生,大风一吹风沙漫天飘扬,是出了名的“黄灰山”。 海拉人记忆尤深。
  自1986年飞播造林工作开展以后,加上当地历届党委政府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如今,通过30年的不断努力,海拉镇生态逐渐改善,生态效益逐步凸显,“黄灰山”也变成了“红辉山”。
  特别是近年来,海拉镇牢牢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齐头并进开展植树造林、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等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曾经遭到破坏的生态得到了切实有效治理和恢复。同时,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当地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经济效益。
  据了解,单是2015和2016两年,海拉镇通过植树补造、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风电场植被恢复等举措,在江边村、海元村、石坪村、海昌村、平箐梁子等地绿化荒山20000余亩,退耕还林9000余亩,点播青岗果3.8吨,有效对当地荒山、石漠化区域进行了治理。
  与此同时,在推进生态建设过程中,海拉镇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种植石榴、核桃、金银花、花椒等经济林,并采取封山育林等举措,有效引导喂牛养羊户圈养,确保封山育林取得实效。
  “这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帮助下,海拉镇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封山育林,发展种植软仔石榴、核桃、苹果、金银花等经果林,推进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为海拉镇治理石漠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海元村、海昌村等地石漠化治理取得了实际的成效。”镇长唐民华介绍说。
  据了解,目前,1986年的飞播林生态效应日趋凸显,同时生态经济,也给全镇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每年秋冬季,都是海拉镇老百姓收获松叶松果的最佳时节。在海拉镇花果村、新村村、文炉村等地,老百姓都忙着搂松叶砍松果。目前,市场上每公斤松叶可以卖到0.4—0.6元左右,松子则卖到每公斤35元左右。收入渠道增加了,老百姓的腰包也鼓起来了,日子也越来越好过。
  王二云是海拉镇新村村村民,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海拉新村,松叶能卖钱也是和他一样的老百姓不敢想象的。“这几年生态好了,路也修通了,我们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以前那个也没想到种树有这么多的好处,种树不仅可以保持水土流失,现在是松子松叶都卖得到不少的钱,一年下来,松子卖几千块,松毛(叶)卖几千块,再种点草草药这些,日子还是勉强可以过了。”王二云说。
  目前,海拉镇松叶、松子、花椒等销往云南昆明、文山、大理等地,每年给人民群众带来上百万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当地人民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奔小康的步伐。
  在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辉煌征程上,海拉镇不满足于目前取得的这些成绩。
  2017年,海拉镇计划在海拔1400左右的牛栏江沿线石漠化区域大规模进行退耕还林,种植低海拔亚热带经果林黄果、石榴等,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半山发展种植苹果树、核桃树、花椒等经果林,切实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发展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助推实现2017年计划减贫470户2238人的目标,加快全镇人民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