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6

李兴龙:这个老板很农民

作者:马召凤 卯龙艳 沈光勇 张怡 时间:2016-12-26 阅读:179


 

工人在为马摆山泉包装




李兴龙的马摆山泉水厂

  采访李兴龙,是此次麻乍之行的一个意外。
  11月29日,当采访组从麻乍镇政府出发,赶往嘎利村一个正在兴建的马铃薯交易市场时,见到一个送钥匙的中年男子:戴着眼镜,皮肤黝黑,头发并不规整,穿着浅色布鞋。
  直到村主任马贤早说起,才知道这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就是马摆大山山泉的董事长李兴龙。
  李兴龙不善言谈,说话却中气十足。李兴龙依靠一股马摆大山山泉水发家致富,如今当了6年老板的他朴实勤劳的农民底色依旧不变。
  李兴龙是土生土长的麻乍人,2010年之前,他的大部分生活都扎根在土里。在黄土地上出生,在黄土地上长大,也在黄土地上打磨着生活。
  这个看似老老实实的农民,却是个“不安分”的庄稼人。当所有的农民都一门心思扑在土地里的时候,李兴龙却闲不下来。头脑灵活的他几年间先后挖过煤、养过牛羊、做过生意,投身养殖领域,养牛、养羊,也一头扎进黄土地,汗水浸润土地谋取生活。这中间,他还担任了三年的嘎利村主任。
  在当地的人眼中,李兴龙头脑很好使,点子多。
  “闲不住嘛,就想多尝试长点知识”。李兴龙回答了所有的质疑和误解。
  闯南走北,一个踏踏实实的农民在多年的打磨中逐渐增长了见识。也正是他的这种“闲不住”成就了如今的李兴龙。
  2009年,李兴龙遇上了当时在昆明制作罐装水的一个朋友,受这位朋友的启发,李兴龙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每天看着上万桶的水从朋友的水厂输送到千家万户,李兴龙心里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麻乍镇依托着马摆大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在家乡办水厂呢?
  于是,李兴龙开始四处考察学习。过滤、灭菌、消毒,一点一点记,一点一点学,对这个二年级毕业的农民来说,这个过程是艰苦的,但是心里的主义一旦打定,再苦再累李兴龙也要大干一场。
  在学习考察之后,李兴龙回到了家乡马摆大山内四处寻找,他找到了一处绝好的水源点。“我把这里的水取样拿回家去化验,硬度仅仅是14.2,这样的水,绝对是生产桶装水的好资源。”李兴龙说。
  就这样,李兴龙找到了自己的几个朋友合伙开办了马摆大山山泉水。
  现在,在李兴龙的水厂内,有近40余人常年在此打工。在他的工人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当地的贫困户,带动了150余人的就业,日销量达4000桶,瓶装水5000件。2012年李兴龙投资860万元,增设一条年产11000吨瓶装山泉水的生产线,保证了水的生产速度和质量。如今,在威宁的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马摆大山山泉水成了百姓家中常见的生活用水,李兴龙也因此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带头人。
  依靠马摆大山里的一股清泉,富裕起来的李兴龙没有忘记乡亲们、没有忘记关心公益事业。
  自2010年以来,李兴龙每年都从水厂的收益中拿出8000元给嘎利村村委作为扶贫资金,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平时只要了解到村里谁家有困难,他就拿出自己的钱送给需要帮助的人,6年来累计捐款捐物金额达13万元。
  “以前自己穷,连自己都管不好,如今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做呢。”对6年以来的公益事业,李兴龙这样回答。
  在创业过程中深感知识的欠缺,所以对于教育李兴龙极其关心,水厂很大一部分公益事业都投在了对教育的支持上。
  如今,李兴龙的马摆大山山泉水厂走上了轨道,这个闲不下来的人又开始打起了别的注意,准备在当地兴建一个马铃薯交易市场。李兴龙说:“我想好了,我们的工人都从贫困户中招聘”。
  采访结束,已是浓雾四起,农民本色依旧的李兴龙忙着朝自己的水厂走去,背影一点点消失在浓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