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7

一路风景一路歌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6-12-27 阅读:172


一路风景一路歌
——威宁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综述
记者 祖文韬
 
   这里,高原风光雄奇秀丽,民族风情异彩纷呈,特色餐饮唇齿留香,民间文化广博深邃,气候环境宜居宜游。这里,是贵州日照最充足的地方,有高山淡水湖泊草海,有别具一格的彝家风情,有牛羊最惬意的白草坪,有百年石门坎,有千年中水遗址,有奔涌的乌江源,有古老的傩戏“撮泰吉”……
  这就是威宁。
  近年来,威宁始终坚持“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不断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转变方式,优化结构,以全省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切入点,围绕“清凉草海、养生福地,百鸟之都、阳光威宁”发展定位和“一核五线五区”的发展思路,立足于资源优势,结合县域特点,突出抓好品牌创建、项目带动、产业融合、营销创新、行业管理服务等重点工作,满足游客需要,努力推动全县旅游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
 
强化旅游制度保障
 
  近年来,威宁成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出台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提出将旅游产业发展为境内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龙头产业,组织实施旅游产业发展、市场联动、游客投诉受理、安全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形象推广战略等。制定和完善《旅游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种安全制度,与61家纳入管理的酒店(宾馆)、6家旅行社、2家旅游运输公司,2家A级景区等涉旅企业签定安全责任书。同时,定期出动人员对辖区内的旅游市场进行旅游业安全大排查,对旅游接待设施、游乐设备、消防器材、食品卫生、警示标牌、安全应急措施等逐一仔细排查,把旅游开发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通过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秩序规范化需求及乡村旅游经营者抱团发展需求,实现了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强化旅游公共服务
 
  近年来,威宁依托正在构建的大交通网络,快速缩短地球村城市之间的时间、空间距离,以方便外来游客通达顺畅。
  目前,“一个机场、四条铁路、四条高速”主体交通网络构架正在快速形成,区域性节点城市呼之欲出。全县已基本形成以草海为核心,围绕草海的自然观光展示区、历史文化展示区、民族风情展示区、生态旅游体验区、高原运动体验区,在县城内呈放射状布局的“一核五区五片”五条观光线路旅游经济圈。县城通往草海、百草坪、板底、马摆大山、石门坎、法地石林等景区景点的乡村连接线已实现油路建设。 同时,快速推进旅游配套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和完善接待设施,草海、百草坪等建设初步完成,基本解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供给问题;通过网络、电视、平面媒体、新媒体、户外广告等载体向游客提供资讯;通过参加国内外省市宣传推介和举办国内外赛事不断满足游客在信息方面的需求,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和咨询平台;通过推动校企合作,狠抓旅游人才培训工作,着力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加快了旅游紧缺人才的培养,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深化旅游产业培育
 
  近年来,威宁在规划建设“一核五区五线”旅游发展布局,不断强化产业的理念,推动产业融合,对草海民宿、文化旅游等新业态实施奖补鼓励发展。
  在培育旅游产业过程中,引导成立了贵州中国旅行社威宁分社,并完成了手续办理;指导完成茂龙酒店等6家旅游接待酒店建设,增加床位500余个,新增客栈5家,增加床位100余个;启动了《酒礼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启动了《威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课题》课题的研究、整理;联合省113地质队全面开展对威宁旅游资源大普查工作,在威宁普查出2100个旅游资源点、新发现1000余个旅游资源单体,经过初步评审,80余个旅游资源单体达到优良级;初步完成旅游资源数据库建设,为威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各类旅游规划、动态各类旅游资源、宣传促销旅游产品、旅游项目招商、旅游行业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威宁旅游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把旅游业放在加快推进山区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山地产业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的同时,威宁借力打造百万亩马铃薯花海、10亩万寿菊基地、万亩荞花基地、千亩香草观光园、草海万人长跑、自行车赛、汽车障碍赛、幸福小镇避暑、板底彝族风情寨、石门坎苗族风情文化旅游区、《浪漫草海》旅游晚会、百草坪露营基地等一批观光农业、文化旅游业、体育旅游业项目,根据各类旅游资源的禀赋,规划分类开展品牌创建和推介,将各类景区特点特色系统、规范地传递给旅游者,走出一条旅产互动、旅城一体、文旅交融的旅游发展新路子,不断满足游客对旅游新业态体验需求。
  威宁成功打造了阳光城、中国黑颈鹤之乡、草海国家自然保护区、锁黄仓国家湿地公园、板底村及荣和村中国特色景观名镇名村、草海国家4A级景区、泰丰园国家3A级景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中国板底特色民族村寨、中国撮泰吉研究基地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滇黔北段六洞桥长堤、四堡古道、营洪古道、可渡河桥等品牌。 通过品牌形象的有效提升,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和认知威宁,有效搭建威宁旅游市场推介新平台。不但如此,威宁还借力“互联网+”,拓展智慧旅游新模式。
 
积极探索绿色生态旅游
 
  近年来,威宁旅游业坚持“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旅游发展目标,开辟绿色发展改革新境界,实现旅游业均衡发展。
  根据《贵州草海高原喀斯特湖泊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草海综合治理取得重大突破。规划项目总投资107.9亿元,2015年启动首批项目6大类28个29.9亿元,实施景区绿化行动及生态修复,用生态“底色”描绘威宁旅游发展“绿色”。
  威宁旅游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朝阳态势,各项服务整体水平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向强迈进的新阶段,推动着旅游项目向高质量、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
  不但如此,威宁还把板底村纳入全省首批38个村之旅游扶贫规划村之一并完成规划评审。把板底、荣和村两个贫困村纳入全省100个旅游示范村寨,把栽树村、女姑村等57个村寨纳入全省1000个中重点旅游村寨建设计划、并对314个贫困村进行摸底调查,制定了脱贫计划、项目台账、培训目标。努力让民众“靠山吃山”,依托乡村旅游、山地旅游等探索从发展旅游脱贫到发展旅游奔小康的目标进行转变。
  目前,全县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县域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环境不断优化,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旅游经济效益日益明显,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社会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威宁共接待游客1681.1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63.46亿元,年均递增26.92%和22.4%。五年新增旅游发展投入达10.2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年游客接待总量由2010年的150万人次上升到2015年的4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10年13亿元增至2015年46.96亿元,2015年旅游收入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中排名第3位,旅游综合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63%,产业贡献率居第三产业首位,持续发力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威宁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40.51万人次,同比增长51%;旅游综合收入32.45亿元,同比增长38.2%。2016年,预计全县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