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12-27

在那杜鹃花盛开的地方

作者:马召凤 卯龙艳 沈光勇 张怡 时间:2016-12-27 阅读:211


 在那杜鹃花盛开的地方
——麻乍镇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记者 马召凤 卯龙艳 沈光勇 实习记者 张 怡



  麻乍,彝语为杜鹃花冲子之意。
  冬日的暖阳,均匀地铺洒在麻乍坝子上,白色大棚成了坝子内最为耀眼的线条。一条从大棚中间穿过的康家河常年不断悠悠流淌,白色的鸭群正在河边仰着脖子“嘎……嘎……嘎”的叫着。
  “马摆山、康家河、麻乍坝子故事多”。在麻乍,这句民间流传的歌谣曾是沿河流淌的爱情故事。今天,歌谣依旧在唱,唱的却是马摆河畔千村万落、家家户户勤劳致富、脱贫奔小康的幸福摇篮曲。
  麻乍镇镇长马启雄用这样一句话总结了奋起和改变中的麻乍:“只有集中力量攻坚,真抓实干,才能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百姓竖起的大拇指比多少先进表彰都有质量”。
 
产业结构调整带农致富
 
  “主任,又出去找市场啦”?
  “是啊,去了趟深圳”。
  “明年还种不种辣椒,在多两亩地入股你看咋样?”
  在麻乍镇双胞塘村,村民孙福琴刚刚把自家的土地翻新完毕,今年,孙福琴靠着种植辣椒、土地入股合作社成功脱贫。
  “好几年都没自家杀猪了,今年怎么也要杀头猪过年”。孙福琴一边打开家中电视机,一边和记者说着话。电视机内广场舞大妈正拿着粉色舞扇跳着舞。
  在麻乍镇双包塘村,分散的土地以合作社承包或是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被合作社统一集中利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和辣椒种植。单是2016年,麻乍镇共种植辣椒5000多亩,亩产6000元。一户又一户人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春风的吹拂下,掸去尘土,告别了 “早餐洋芋酸汤,晚餐酸汤洋芋”的日子。
  一个个白色大棚拔地而起,冬季种植马铃薯,马铃薯丰收之后随即种上辣椒,一改之前的一年一种一收模式,把土地发挥了最大的利用价值。农民收了马铃薯种辣椒,刚刚发了马铃薯财,接着又发辣椒财。产业结构调整让农民们钱包一点点鼓起来,创业致富的胆子一点点大起来。
  产业结构调整给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变。
  近年来,麻乍镇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种植业带农致富,养殖业快速发展,种养殖业相互协调补充的方式在麻乍坝子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子迈开了一大步。
  2016年麻乍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6802元增加到7823元,增长率15 %。
 
从内而外建设美丽乡村
 
  干净的通组路,整齐的白房子。昔日脏乱的农村土房没了踪影,一栋栋二层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在通组路的尽头,几个小孩子正在自家硬化好的院坝内玩跳皮筋。笑声一点点传了出来。
  这是今天的嘎利村,干净、规整。
  作为马摆山下的村庄,嘎利村是新农村改造较早的一批。随着马摆大山旅游产业的风生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车从各地途径嘎利村到马摆大山,嘎利村作为马摆大山的迎客村,一派新农村、新风貌,让麻乍镇赚足了面子。
  走进嘎利村马贤对家,硬化好的水泥院坝四周种上了爬山虎和君子兰,院子里牛羊的踪影不见了。马贤对说“现在不同以前人畜一同住了,现在家家都爱干净”。在马贤对家院坝的一角,隔开了独立的卫生间。在嘎利村,太阳能不再是稀罕的玩意儿。
  近年来,麻乍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新农村建设项目和“一事一议”全面实施全镇新农村建设。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16年麻乍镇通过一事一议工程,共硬化通组路50公里,实施农村土坯房(危房)抗震改造314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945户。
 
狠抓民生项目 造福一方百姓
 
  刘重对拧开了水龙头, “哗”的一声,自家水龙头里淌出来的水溅了他一身。
  “年代不同了,以前是人跟着水走,现在是水跟着人走了”。 刘重对笑着说。
  今年7月中旬,箐岩村7组终于通了自来水,结束了长期靠天吃水的艰难历史,村民只需打开水龙头就有清冽的山泉水流淌下来,曾经靠天吃水的箐岩村村民喝上了自来水。
  2016年,麻乍镇投资657.5万元,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曾经饮水困难的得坪村全村、坝海村坝海营、箐岩村红乐和玉角村民都喝上了自来水,双河村、坝海四五六组、松木坎六七组、乐利村和箐岩八组五个困难饮水点也有将在底投入使用。
  近年来,麻乍镇在民生项目上加大投入力度,水、电、路、讯各个项目建设风生水起,把一场场艰难的脱贫攻坚仗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民生实事。